神臂弓到底是个什么结构,真能射三百步,洞重札吗?

神臂弓的结构,是与常见的踏张弩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他实际是弩,而名为弓。

其实原始文献里已经说得很明确了,只是很多人没有注意,或者根本就忘记了。

熙宁中,李定献偏架弩,似弓而旋镫。以镫距地而张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札,谓之“神臂弓”,最为利器,李定本党项酋,自投归朝廷,官至防团而死,诸子皆以骁勇雄于西边。

---梦溪笔谈卷一十九

看见没有?

沈括的记载非常精确,到底是科学家。他说之所以叫弓,是因为其实这玩意是弩,只是像弓一样。而且还点明“偏架弩”,可见弩臂在射击的时候是树起来的,而不是呈水平状的。

(这里要注意,偏架弩在当时是旁门左道,但不仅仅是党项人用,南方少数民族也用,很有可能不是中原所产的。)

所以它的弩机结构,一定有特别的地方,而不能用常见的各种弩来对比的。

另外,顺便解释一下,关于这个破甲能力的问题。

多年以来,对于神臂弓的误解中,流传最广的一条就是:它能在300步之外破重甲。

乖乖,宋代一步为两跨,约1.5米上下,300步的话,那就是450米的射程,还得是破重甲的有效射程。

持这种看法的人,往往就是用沈括的那句话做依据的,我们再看沈括的原话:

以镫距地而张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扎,谓之“神臂弓”

直接解释就是:能射300步远,能穿透重甲。好像没问题是吧?其实这里是搞错了。

阅读古代文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尤其是宋代文献更要注意。文献里是有很多坑的,很多写出来的东西本身没有错,但如果你理解不对,就容易掉坑里去。

咱家先举一个将领的升迁例子,例如北宋有一个将领,叫孔守正。他的本传中,有这么一句话:

“太平兴国中累迁日骑东西班指挥使”

一般正常来理解,我们都理解为“太平兴国中,累迁日骑东西班指挥使”

这似乎没问题。但有些同志就开始糊涂了。

日骑东西班指挥使是什么?有这个军职么?和日骑这个编制有关系么?东西班是班直,而日骑是上四军,这里到底体现出两者什么关系?

其实这里纯粹是理解错了,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太平兴国中,累迁日骑、东西班指挥使”——此人先迁日骑指挥使,然后再迁东西班指挥使,前后花了点时间,所以才叫“累迁”,就是多次升迁。

这种坑如果不注意的话,就算是史学大家都容易掉进去,例如咱家一直很推崇的学者曾瑞龙先生在他开创性的那本《经略幽燕:宋辽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里,就犯了把“日骑东西班”和“殿前东西班”(举的是傅潜这个人做例子)对比理解的错误了。

不过这种小瑕疵不影响曾先生本人的开创性的功绩,他的开创性绝对是近二十年以来极为罕见的。

回到本话题来,我们就知道,宋人行文就有这个特点,前后文不见得有直接的逻辑关系,但有相关性,有时候可能是并列的关系。阅读的时候要注意!

所以沈括的那句话,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能射到300步,(在有效射程内)能穿重甲。

那么,多少才是有效射程呢?

“逢敌欲战,必成列为阵,甲军弓弩手并坐,视敌兵距阵约百五十步,令神臂弓兵起立,先用箭约射之,箭之所至可穿敌阵,即前军俱发。”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96

“(吴)璘阅兵河池,以新战阵之法。每战,以长枪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强弓,次强弓,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约敌相搏至百步内,则神臂先发,(敌至)七十步,强弓并发,次阵如之。”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1

这两个记载,才是比较准确的。

PS:宋代文献的这个特点,尤其要注意。

古代汉语的结构带有并列的特征,在主语之后所列的所有特性,不见得有直接的逻辑关系,但都有一个关系,即都是强化主语的。

注: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作者:经略幽燕我童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