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年前的今天,第一个获诺贝尔提名的清末怪杰辜鸿铭生于南洋

(万象特约作者:一一)

160年前的今天,1857年7月18日,第一个获诺贝尔提名的清末怪杰辜鸿铭生于南洋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祖籍福建省同安县。学博中西,人称“清末怪杰”、“清末狂儒”。

他自称“一生四洋”,即“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是晚清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学的中国第一人。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他把儒家经典《论语》、《中庸》和《大学》翻译成英文,并用英文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和《中国人的精神》等书,向西人了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他曾经和泰戈尔同在1913年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个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人。

生在南洋

1857年7月18日,辜鸿铭出生于英国殖民地槟榔屿(今马来西亚槟城),祖籍福建同安县。父亲为中国人,母亲为葡萄牙人与马来人混血。

1867年(10岁),辜鸿铭随其义父,橡胶园主英国商人前往苏格兰。

学在西洋

1870年(14岁),辜鸿铭被送往德国学习。后回到英国,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同希腊文。

1873年(17岁),考入爱丁堡大学文学院攻读西方文学专业。1877年(20岁),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辜鸿铭入德国莱比锡大学,获得土木工程文凭;后赴法国巴黎大学攻读法学。

1880年(23岁),辜鸿铭结束自己14年的西洋求学历程,返回到故乡槟城。1881年,他遇到清末洋务派维新思想家马建忠,两人倾谈三日,思想发生重大改变,随即辞去殖民政府职务,学习中国文化。

仕在北洋

1885年(28岁),辜鸿铭前往中国,被湖广总督张之洞委任为“洋文案”(即外文秘书)。1893年(36岁),在辜鸿铭鼎力谋划下,张之洞上奏光绪皇帝,筹建由国人自力建设、自主管理的高等学府——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得到钦准。自强学堂正式成立后,辜鸿铭任方言(英语)教习,成为自强学堂一代名师。

1905年(48岁),辜鸿铭任上海黄浦浚治局督办。1908年,宣统即位,辜鸿铭任外交部侍郎。1910年(53岁),他辞去外交部职务,赴上海任南洋公学教务长。

提名诺贝尔奖

1911年(54岁),辛亥革命后,辜鸿铭辞去公职。1913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1915年(58岁),在北京大学任教授,主讲英国文学。其著作《中国的牛津运动》于1909年出版,《中国人的精神》于1915年出版。

1924年(67岁),辜鸿铭赴日本讲学三年,其间曾赴台湾讲学。1927年,从日本回中国。1928年4月30日(71岁),在北京逝世。

婚在东洋

辜鸿铭是坚决的保皇派。即使民国时期在北京大学讲课,仍然留着大辫子,带着书童。对于清代文化如缠足、长袍、马褂、辫子、纳妾,辜鸿铭坚持终身。他喜爱中国姑娘淑姑的小脚,称其符合瘦、小、尖、弯、香、软、正七字诀。辜鸿铭娶了淑姑不到一年,又纳日本大阪人吉田贞子为妾。

辜鸿铭主张“一夫一妻多妾制”,最出名的比喻是一把茶壶配几只茶杯。当时诗人徐志摩结婚时,他的妻子陆小曼曾对他说:“志摩!你不能拿辜先生茶壶的譬喻来作借口,你要知道,你不是我的茶壶,乃是我的牙刷。茶壶可以公开用,牙刷是不能公开用的!”

辜鸿铭(右)和他的小妾吉田贞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