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卜字戟发展简史,吕布用的戟到底是什么样的?

西汉时期,戟的材质和形制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秦代及其以前的戟都是联装青铜戟,而从西汉开始,军队使用的戟都是钢铁制成的合铸戟,这种戟的外形呈卜字状,因此也被称为卜字戟。从记载来看,西汉时,戟是军队的主要武器之一。汉代每十里设一亭,每亭有一亭长,亭为西汉的基层单位,同时也是准军事单位。《后汉书百官志》中说,西汉亭长配备五种兵器,其中之一就是戟。

▲秦俑坑中的戟

在当时,戟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兵种,骑兵使用的戟被称为马戟,步兵使用的戟被称为步戟。汉初平定七国之乱时,汉军著名将领灌夫“披甲持戟”,率众冲锋,灌夫使用的戟,便是骑兵使用的马戟。马戟都是长戟,步戟则有长有短,长戟的通长多在2~2.5m左右,短戟的长度不定。从春秋战国时期步兵戈的长度来看,应该在1~1.5m左右。刘胜墓出土过两件长戟,一件长2.26米,一件长1.93米,戟头均为钢制。

▲游戏王者荣耀中吕布截图

马戟和步戟的戟头没有区别,通高多在35~37cm之间。浙江杭州古荡西汉末墓、江苏盱眙东阳汉墓、西安大刘寨村汉长安武库遗址、山东菏泽巨野红土山汉墓、陕西长武等地都出土过西汉时期的卜字铁戟。这些戟的形制大体相同,没有明显区别。长戟一般是双手使用,短戟在使用时通常要搭配盾牌,也有人会双持短戟作战。

▲汉画像石拓片-持手戟的护卫

马王堆三号墓出土过两件帛画,一件描绘的是墓主生前的日常生活,另一件描绘了墓主和他的随从军队出行时的状况。随葬简牍中记载有这些随从人员的数量和装备情况,其中“卒”300人,弩手、长戟盾、长矛盾各三分之一;“从”196人,其中有60名短戟盾和60名短矛盾。除了常见的步戟和马戟,汉代还有一种手戟,手戟相当于不装柄的戟,末端以绳子缠绕方便持握,也有一说是短柲戟。手戟一般用于防身,也可以作为投掷武器使用。

汉代贵族官吏的房间里经常会放置武器架,这种武器架被称为兰锜,又称兵兰或兵阑。从出土的画像石上看,兰锜上放置的兵器有刀、剑、手戟和弓弩。除了卜字戟外,汉代还有一种钺戟,为铁斧和铁矛组装而成,均为熟铁打制。这种钺戟最早发现于朝鲜半岛古乐浪郡墓葬,国内发现的钺戟多出土于河南一带的墓葬。东汉时期,卜字戟仍然是军队的主要武器之一。

▲汉画像石上的兵阑

河南荥阳河王水库、江苏泰州新庄东汉晚期墓、河南鹤壁冶铁遗址、洛阳涧西七里河东汉墓、江西南昌市区东汉早期墓、洛阳东汉光和二年墓、浙江长兴、湖南郴州市郊东汉墓、徐州铜山驼龙山建初二年墓等处都出土过东汉时期的铁戟。

东汉的戟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戟枝和戟刺均平直;第二种,戟枝平直,戟刺向枝弯曲;第三种,戟刺平直,戟枝向上翻翘;第四种,戟刺平直,戟枝伸出后明显上翘。

第一种戟与西汉时期的铁戟形制相同,其余三种则是东汉出现的新型铁戟,其中后两种戟的戟援上翘,与过去的铁戟存在明显区别。这种戟援上翘的戟利于叉刺而不利于勾啄。现有研究认为,在东汉时期,戟的用法开始发生缓慢变化,勾啄的功能逐渐弱化,叉刺成为主要攻击手段,当时的不少记录中都有使用戟叉刺敌人的记录。

▲东汉铁戟

刘秀派耿弇,马武等人率军讨伐隗嚣,但被隗嚣击败。军队撤退途中,隗嚣派兵一路追击。为了摆脱追兵,马武披甲持戟,亲率精骑反击,杀死敌军数千人,最终将追兵击退,平安撤回长安。

戟除了作为武器使用职位,还是重要的礼仪用具。从汉代开始,贵族为了彰显身份,开始在门前陈列长戟。这些戟被称为棨戟,戟头上套有纺织品制成的套。颜师古曾经说过说过:棨戟便是使用赤黑丝绸包裹头部的戟。根据汉代仪注,将领重臣可以持戟侍立皇帝身边,如东方朔便留下过持戟侍立的记录。

▲刘胜墓铁戟

东汉末期有不少关于戟的记录,董卓和孙权都使用过手戟,典韦的兵器是一双大铁戟,吕布替刘备解围时,也曾经留下过辕门射戟的事迹。

在当时,虽然长戟仍然是骑兵的常见武器,但另外一种骑兵武器——马槊也开始逐渐流行,如张飞、吕布都是善用马槊的将领。随着马槊的普及,戟开始逐渐走向衰落,到了魏晋时期,马戟的数量相对过去有所减少,不少骑兵都使用马槊作战。

魏晋时期,戟头的形状延续着东汉时期戟援上翘的趋势继续发展,新型的戟头呈偏向一侧的双叉型,戟援平直伸出之后再折而向上,折角在九十度左右。

▲持戟武士浮雕

甘肃嘉峪关新城乡魏晋墓中壁画、冬寿墓(冬寿为前燕将领,墓葬位于朝鲜半岛)壁画、莫高窟五百强盗成佛图中都有使用双叉型铁戟士兵的形象。其中新城魏晋墓中有两幅壁画,一幅为手持戟盾行军的士兵,另一幅为夜间的步兵营地,在描绘步兵阵地的这幅壁画中,每个士兵的帐篷前都插有一柄戟,同时立有一面盾牌。

祖逖占据太丘时,军中缺粮,敌将樊雅派遣六十余人夜袭,敌军潜入营地后,拔戟大呼,直扑祖逖营帐。军中一时大乱,士兵都想逃走,祖逖认为敌人不多,便命左右军士抵抗敌军,最终击退敌军。

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期,作为武器使用的戟的装备量越来越少,并最终退出军队。在这段时间里,戟依旧是官方标准的礼仪用具。北周时期,高级官吏的门前都有列戟;隋朝时期,三品以上官员均有资格列戟,且形成了专门的列戟制度。

▲南越王墓中的戟

关于戟为什么会被军队淘汰,历来存在多种看法,经笔者整理,大概有如下观点。

1.由于小枝的存在,戟的穿刺力不如长矛,无法有效穿透铁甲,作战效果不如长矛。

2.戟的小枝杀伤力有限,存在价值不大。

3.戟的头部太重,操持不便。

4.戟头的形状不利于密集编队。

5.打造戟头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

6.北方民族没有使用戟的传统,随着五胡十六国的兴起,北方民族和中原民族广泛融合,戟被淘汰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笔者认为,上述这些原因可能都有道理,但戟消亡的核心原因可能与铠甲形制变化有关。

戟的用法包括直刺和勾啄,和直刺相比,啄击的杀伤力较小。由于古代的医疗水平较差,因此轻伤也有可能感染致死,因此作为一种武器来说,多一种攻击手段总归是好的。但由于啄击的杀伤力小,所以如果啄击的对象是身着重甲的敌人,那么效果就会比较差,而直刺就不一样了。整个冷兵器时代,大部分铠甲都无法阻挡直刺兵刃的全力一击。

戟枝向上折翘,这种行为的初衷可能是为了增加一个刺击的锋刃,但实际而言,对于直刺来说,多出一个锋刃并没有什么必要,在这种情况下,戟和长矛相比,优势便不明显了,戟枝的存在,反而增加了学习成本,对于基层士兵来说,武器要简单好用,因此戟被军队放弃,也是应有之意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滚滚,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