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和南方过年的年俗各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腊八早已过去,而农历戊戌年正向我们招手!

马上就要迎来中国和华人圈甚至东亚地区最重要,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春节!

虽然我们叫“春节”,但你可知道,曾几何时,我们并不这么称呼这个最伟大的节日,我们称之为“新年”!这是源于我们中国的农历(又称阴历,是指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的一种纪年方法)。春节是农历年的第一天,所以我们称之为新年。

春节的年货市场_图

我国纪念新年的传统很悠久,可以一直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虞舜时期。但是,中国历代新年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直到元封六年(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与邓平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回夏历——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为岁首。再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用此历法。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国民政府宣布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改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画报_图

说起过年,不能不提一下“年”。据说“年”是一种凶猛怪兽,会在腊月三十夜里,挨家挨户觅食人肉畜肉,残害生灵。后来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便想到放鞭炮与穿红衣服来防御它——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过年最重要的习俗就是年三十儿守岁,大年初一拜年,吃团圆饭。

中国民间从三国时期就有在除夕夜守岁的习惯。大家从吃年夜饭开始,一吃吃一夜,一夜不睡,以便迎候新年的到来。这一的习俗既表达了对过去一年的眷恋同时也表达了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

既然守岁要从年夜饭说起,就不能不提饺子与年糕了。中国人过年是离不开饺子与年糕。

饺子_图

饺子是一种北方人过春节不可或缺的食品。中国北方群众都会在过年的时候吃饺子,但略有不同——有的地方三十儿晚上吃饺子,有的地方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有的地方三十儿夜里吃素饺子,大年初一吃肉饺子。饺子,音译为“交子”——按照我国古代天干地支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在子时吃饺子,就意味着新旧相交,大吉大利。

年糕,年夜饭中另一种不可或缺的食品——如果说北方人过年必须要吃饺子的话,那么中、南部群众过年就必须要吃年糕了(北方其实也吃)。“糕”,一种源自古代中国的食品,早在汉代杨雄的《方言》一书中就有记载,而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更是明确地说明了制做方法。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象征一年比一年好!

中国各地过年的习俗大抵相同,但各地又略有特点。下面,笔者介绍一下各地过年的特点。选取北京、广东和四川三地。

年糕_图

北京是北方文化的代表,代表了东北和中原文化。那么,老北京人过年的特点是什么呢?

说起老北京人过年,就不能不提庙会——老北京的庙多,庙会也多!庙会可谓老北京过年的最大亮点。

“庙”是中国古代对宗教场所的称谓,大体上有佛道两家。话说东汉年间,佛教传入,道教也兴盛起来——二家宗教为争夺信众,经常会举行一些水陆道场和坛醮斋戎等活动招徕顾客;久而久之,又增加了一些娱乐活动诸如戏剧、舞狮等;再往后,一些小商小贩发现这些日子是群众集会的时候,有利可图,因而也就携商品前去买卖,最后就形成了庙会。

旧时北京有三大庙会——护国寺庙会、隆福寺庙会和白云观庙会。护国寺位于北京西城西四牌楼之北,护国寺街西口内路北。正月里的庙会定在正月初七、八两日。隆福寺位于北京东城东四牌楼之西,正月里的庙会定在正月初九、十日。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九日均有庙会。以宗教活动为主。

北京地坛庙会_图

四川人过年有什么风俗呢?相较于北京过年,四川人过年也有许多讲究。

四川人过年吃汤圆不吃饺子。北京是正月十五吃汤圆,但四川人是大年初一就吃汤圆。而且,就在成都,人们过年还不能说“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

四川人的年夜饭也独具特点——一定要有鱼,且一定要一整条,不能切,音译“年年有余”;年夜饭一定要有剩余,且剩的越多越多越好,这是因为初二初三都要吃年三十剩下的饭菜,这叫做有余有剩;

年夜饭一定要有镶碗,即用酥肉拼成的面子,底子是菜头、粉条等的大品碗蒸菜;一定要有梅菜扣肉;一定要有东坡肉。

东坡肉_图

最后再来说说广东过年的习俗。

在广东尤其是广州过年,必不可少的是“行花市”——除夕之夜,吃年饭、守岁与逛花市是老广州辞旧迎新的三件大事。正月里,在北方还是冰天雪地时,南方已经春暖花开。在广州,每逢过年,便有十几个花市竞相开放。广州人在花市买花,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民俗风俗——买一种意头好的名贵品种,诸如“发财树”、“富贵竹”、“黄金果”,在新一年里大吉大利、财源滚滚、好运连连是每一个广州人的梦想。

广州逛花市_图

过了初一就是初二。初二是出嫁的妇女归省的日子——又称“迎婿日”。

为什么出嫁的妇女只有在初二这天才能“回门儿”?这是因为,根据中国古代的习俗,“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是别人家里的人啦。另有一种说法,“嫁出去的女儿”如果再回娘家过年,那么娘家会穷三年。所以回娘家的女儿只能吃顿中午饭——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妇女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带手或伴手。妇女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姑姑的必须再掏腰包,给侄子压岁钱,必须是双数。

正月初二除了妇女省亲,另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祭财神。相传这一天财神爷上天,要 “迎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还是普通人家,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供奉好吃好喝,磕头,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好好祭祀一番。最后焚化了事。这天中午北京习俗要吃馄饨。

祭财神_图

春节期间还有一个重要的日子就是“破五儿”——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是“送穷”的日子,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所以这天要放鞭炮,然后吃饺子——因为饺子像元宝,寓意招财进宝。最后,这天要开市了——正月里头四天各行各业要歇业过年,但相传这一天财神爷从天宫回来了,所以“迎财神”开市!

春节有的说法到正月十五就结束了,也有说法要一直过到二月二“龙抬头”后才算正式结束!总之,其时间之长,庆祝之隆重,意义之重大,堪称中国之首!

春节剪纸_图

过年,过春节,在古代是团圆的象征。而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与复兴,它又被予了新的含义——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大批的国人来到远离故土的地方,又历经艰难终于过上了小康的日子。这时候,春节的到来,是每一个国人魂牵梦萦的存在。因为在这一天里,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因为在这一天里,可以看望自己的父母,因为在这一天里,可以回报生自己养自己的故土亲人;因为在这一天里,可以回报一片赤子的感恩之心!

过完春节,不少人又将远离故土,远离亲人——但是,故土和亲人从没有远离他们。故土将在他们热血奋斗中获益,亲人也会为他们的奋斗鼓舞欢欣!

祝愿每一位国人都能在春节的炮竹声中节节攀升!

大家过年好!

历史堂团队作品 文:牛奕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