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人民大会堂的建设过程

1958年10月28日人民大会堂开建,在当时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样的庞大建筑是如何一步步的建起来的呢?这个占地面积将近十八万平方米的建筑,可是比整个故宫的所有建筑面积加在一起还要大。这样一个如此恢弘的建筑,在建造的过程中会遇到怎样让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呢?

在那个时期新中国才刚刚成立不久,相比于现在用现代化的机器进行相关的建筑,那个时代还是主要依靠人工的。人民大会堂是由当时的北京第一建筑公司承建的,1958年10月28日一大早就有四千多名工人进入工地了。对于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会堂,所有人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每个人都干劲十足。但是到了开始施工时,工程的难度远远超出了原来的预期。原计划人民大会堂的地基只需要挖6米深就可以了,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人民大会堂正好坐落在北京三大古河的上方,所以原计划的6米地基需要挖到8米深。这一改变对于工程的进度是一个巨大影响,此时的人员显然已经不够用了,于是相关部门就向社会发出通告,希望人们能够积极的参与人民大会堂的建设。在那个时代,听到党的号召,所有的人都是十分的积极的。他们义无反顾的就自发的跑到工地上去,参与人民大会堂的建设。据相关资料证明,当时的人民对于参与人民大会堂的建设的热情是十分的高的。那些外地的人来到北京,就把在候车室的那一点时间挤出来到人民大会堂的工地上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党的号召下,人员短缺的事情已经解决了。

但是此时又有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此时建筑所用的钢筋还不足一吨,在这样下去马上就会面临因为材料短缺而不得不停工的尴尬局面。作为十年国庆的十大工程之首的人民大会堂在经过周总理的批示后,从其它工地上借用钢筋,其它的工程暂时停工。于此同时又命令各大钢铁公司加紧生产钢筋。我们的人民大会堂在建设时所用的钢筋完全是国货,所以才会出现上面材料紧缺的情况。材料的问题解决了,建设施工时问题再次出现了。那个时代不像现在这样有着各种型号的起重机,但是在那个时代,一台60吨的起重机我们都没有,所以在安装大会堂的房梁是就出现了比较尴尬的一面,经过四次试吊都以失败告终。最终还是凭借我们建筑人员的聪敏才智,做了一个菱形的架子,在周总理的现场督导下才顺利的安装完成。

凭借众人的齐心协力下人民大会堂最终在1959年8月底成功交付。这一宏伟的建筑充分的体现了中国人的齐心协力和聪明才智。这样巨大的工程在这么短的时间中建成,在外国人眼中是一件十分不可思议的事情。位于美国的联合国大厦耗时7年才得以建成,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前前后后总共耗时14年才最终建成。我们这个占地将近18万平方米的宏伟建筑仅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不得不佩服当时的广大建设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