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对他按下静音键,但他依然

昨天是全国爱耳日。

你可能会觉得——这个日子跟我有嘛关系?难道也要陪女盆友一起过?

一直以来,对于长在脑袋两侧的耳朵,我们似乎并不太在意。

除了冬天冻得耳朵快掉了,耳机塞不进去的时候抱怨两句,我们甚至——平时连耳垢都懒得清理。

没错,这个主题看起来跟我们这些健全人关系不大。

因为,我们实在很幸运。

先来看一组数据——

“我国耳聋患者有2780万,7岁以下的聋哑儿童高达80万,每年新增聋儿3万余人。”——来自中国残联2006年的统计数据

如今,渐冻人、孤独症等疾病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已经获得了社会关注,大多数人对数量更为庞大的“耳聋”却了解极少,尽管家长对孩子关怀得无微不至,却对“听力残疾”、“耳聋基因”相当陌生。

除非亲戚朋友或家人遇到相关问题,大部分人与聋哑人的生活几乎没有交集,更谈不上主动去学习或了解耳聋相关知识。

不关注、不了解不等于不存在。

耳聋属于常见的遗传性疾病。我国新生聋儿中,约60%的听力障碍是由“耳聋基因”引起的。

假如夫妻双方均为隐性携带者,他们从新生儿到成人阶段都不了解自己携带了导致耳聋的基因,很大程度上会孕育出一个基因突变体的患儿。

“我们在门诊见到的耳聋儿童的父母,大多数是在孩子到了该说话的年龄,还不能跟着大人学说,或者原先孩子已开始学话了,甚至有的已能讲不少双音词了,由于一场重病或用了几针链霉素(或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后,慢慢发觉孩子说话能力保持在原来水平或不会说了,才引起注意,真能及时察觉到孩子听力减退或是耳聋的却不多见 。”——邓元诚

忽视聋,最终会导致哑。

一般来说,外耳、中耳出了毛病(不包括双耳先性完全闭锁)多数不会造成孩子聋(哑),但会推迟语言发展或成为“大舌头”、“半语子”等半聋哑状态,造成聋哑的主要原因,大多是内耳听感觉细胞和听神经本身由于先天性(如家族遗传、近亲结婚、孕期风疹等)或后天性(如各种热性传染病、大脑炎、脑膜炎及耳毒性抗生素类药物中毒等)各种病因损坏了其结构,形成不可恢复的病变的结果。

家长如果怀疑自己的孩子语言发育明显异常或耳朵不灵敏时,应该尽快去就诊于专门的耳科医师和听力学医师,请他们帮助反复检查,作出诊断。

决不应盲目轻信什么:“孩子太小,检查不了”、“大了自然能听会说的”、“剪剪舌系带吧”甚至一听到孩子可能是“聋哑”就建议“注射疫苗吧”,“扎针灸去吧”凡此种种都是有害的,就会耽误了孩子争取获得语言康复的大好时机。

早诊断,早治疗,早训练。

  • 尽早为孩子查清、查准真实听力,最好在一两岁前做出明确诊断。

  • 尽早为孩子使用声音放大设备,没有设备就应先在耳边大声喊话,积极争取早用助听器和语言训练器。

  • 尽早对孩子进行系统的听觉训练和语言训练,超过五六岁开始训练往往收效不大。

千万别把孩子推到哑巴堆。

前些年,不少医院和药房以及中医门诊部有人销售“耳聋丸”或自制“复聪汤”用以治疗聋人,实际上大多是哄骗病人,以谋取经济利益。不少家长盲目相信这些游医广告而害了孩子。

对于0-6岁聋童,如果尽早使用助听器,或使用高科技人工电子耳蜗埋植到内耳迷路内,经过长期的语言训练,许多聋儿几乎能和健听人一样生活、学习。

而有些家长轻信了这些骗人无效的治疗,错过了聋儿的最佳康复时机,将他(她)们推向不能发展口语,只能以手语为主的生活方式,贻误终生,令人惋惜。

中国听力康复的泰斗邓元诚曾经分享过一个案例↓↓

聋儿王某(男),两岁多时配用双耳助听器,家长只因孩子不肯戴用,而去外地“治疗”5年多,用去上万元钱,结果一无所得。最后再回来时孩子已近8岁,丧失了最佳康复机会,最终只能进聋校就读:又如刘某因为家长认识不够,认为助听器昂贵,孩子戴用起来麻烦,又不愿长期在家给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最终抱着不到3岁的女儿跑到广州某诊所,进行针刺及中药治疗3年多,只希望依靠这些简便的治疗恢复听力。花了几万元,最终孩子还是不会说话,硬是把孩子推到了哑巴堆之中,真是令人痛心难过。

而且,有些耳聋是可以通过基因筛查及早发现的。

也许很多人记得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千手观音》节目,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参加舞蹈表演的21位聋哑演员中,有18位是由于两岁左右发烧时使用抗菌药导致的“药物性耳聋”,即所谓的“一针致聋”。

“一针致聋”多源于患者本身携带有线粒体基因A1555G的突变。其家族必定是一个以母系遗传为特点的、多人的突变携带群,没有接触耳毒性药物的携带者多为正常。

耳聋基因筛查不仅可以及早发现遗传性聋儿,及早采取干预和康复措施,有效避免语前聋,而且能够发现潜在的药物性耳聋患儿,在第一时间发现和预警携带药物性耳聋敏感基因的个体,为携带者及其家人提供明确的用药指导,避免后天错误用药导致的耳聋风险。

还有一些耳聋是迟发性的,需要家长多留心注意。

迟发性耳聋患儿是在孩子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患儿往往有很好的言语能力。

由于听力的损伤和耳聋的进展往往是渐进的,患者和家长可能不太留意,所以不容易及时发现病情和进行早期干预。

一些带孩子去看病的家长,起初并不相信孩子耳朵听不见。但是,让孩子模仿发音时,有些音节发不准,因为听不清。

检查结果显示,单耳听力筛查没有通过。

作为负责任的家长,应该定期带孩子到医院做健康保健,并在日常生活中密切观察孩子的听力和语言变化。一般来说,3个月大小的婴儿就会对强声音有反应,半岁前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9个月时能主动向声源处转脸,不晚于1周岁会有言语意识。

一岁以后,每年去医院体检时都要进行听力筛查。平时在家测试孩子听力的时候,一定要避开除听觉之外的其他感觉(如视觉、触觉等),一旦怀疑异常,应尽早到医院做听觉功能检查,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有些国家能早在婴儿40天、6个月或9个月时,为严重聋儿配用大功率助听器,有效放大环境声和语音,经过三五年甚至七八年的耐心教育,可使听力损失达90至110分贝的聋儿最终获得听说能力,与听力正常的儿童一起健康成长。

反观我们,做的远远不够。

你可能无法了解,失去声音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在这个越来越嘈杂的世界中,希望我们都能好好爱护耳朵,保护听力。

三月三,不妨摘下耳机,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听一听春天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