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皇子都是最优势人群,唯独这个朝代却很惨

中国传统的传位观念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嫡子和长子在宗族地位中占据重要地位。

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传位方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嫡子和长子地位显赫,在清前期广泛参与政务,位高权重,难以继位,多数不得善终,中晚期以后随着皇室子嗣的稀少,嗣位者多。

清廷皇长子的命运反映了皇权、储权与贵族集团此消彼长的权力变迁。

(图)清朝古画

“清朝皇长子的范围”

清朝皇长子在本文中分为四类。

第一,皇帝所生第一子,如褚英、豪格等人;

第二,序齿皇长子,康熙有四个儿子早殇没有序齿,记录在玉蝶最后,大阿哥胤禔实际是第五子;

第三,最年长的皇子,皇长子早殇,存活下来的最年长皇子成为事实上的皇长子,如顺治第二子福全、雍正第三子弘时;

第四,入承给皇帝的长子,清廷只有1人,就是端王子大阿哥溥俊。

清廷12帝,后三位绝嗣,因此狭义上的皇长子只有9位。

1、皇长子:(9)

褚英、豪格、牛钮、承瑞、弘晖、永璜、穆郡王(未命名)、奕纬、载淳

2、序齿皇长子:(1)

胤禔(康熙序齿皇长子)

3、年长皇子:(8)

代善(太祖次子)、福全(顺治次子)、弘时(雍正序齿第三子)、永璋(乾隆三子)、永琪(乾隆五子)、永璇(乾隆八子)、旻宁(嘉庆次子)、奕詝(道光四子)

4、入承皇长子:(1)

溥俊

5、嫡子:(19)

褚英、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太祖)、承祜、胤礽(康熙)、弘晖(雍正,死于雍正未继位时期)、永琏、永琮、永璂、永璟(乾隆)、旻宁、绵恺、绵忻(嘉庆)、奕詝(道光)

其中,牛钮、承瑞、弘晖、穆郡王(未命名)、承祜、永璟早殇。

(图)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 ,后世称呼为康熙帝。

“长子功勋显赫,不得善终”

从清太祖起兵至康熙去世,来自白山黑水的小部落逐渐发展为统治中国皇族。

在政权草创阶段,皇长子作为宗族的重要支柱,成为皇帝(大汗)的主要助手,位高权重,功勋显赫,也让父皇(汗)猜忌,权贵嫉妒,难以继位,多数不得善终。

(1)褚英、代善:争为不争,不争为争

清太祖时期,后金政权经历了三次权力斗争,三易储君。

起兵之初,统治阶层实行双元首制,努尔哈赤与弟弟舒尔哈齐地位、权力完全一致,由于对明问题分歧严重,兄弟反目,最终努尔哈赤将舒尔哈齐囚禁致死,独揽大权。

在舒尔哈齐被铲除后,太祖迅速令褚英为执政。

褚英是太祖的长子,也是嫡子,屡立战功,在宗法、功劳上成为继承人理所当然。

褚英的厄运也随之而来,他代理执政,既让父忌惮其成为第二个“舒尔哈齐”分享手中的权力,又让几个弟弟与功勋大臣异常不满,“结怨于所擢用之身同父汗之五大臣,施虐于聪睿恭敬汗爱如心肝之四子。”

五大臣与四大贝勒联合倾轧褚英,褚英受到冷落,最终被处死。

褚英之死,一是储君地位过于敏感,令君主猜忌,令诸弟羡慕。

二是褚英结怨于统治集团,军功贵族与宗室贵族联合反对,褚英孰对孰错已经不再重要,清太祖只能牺牲长子换取统治集团的和谐。

褚英死后,其同母弟代善成为新的储君。

代善是次子,也具备嫡子身份,太祖曾说:“待我死后,将我诸幼子及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抚养,”隐含托付之意。代善却因与大福晋出现绯闻、与太祖争夺地宅、家庭不和三件事被废黜。

代善被废黜的外因是实权派贵族不希望代善一家独大,内因是代善管理能力有限,苛待次子硕托。

在清太祖去世后,代善二子岳托、萨哈廉没有支持父亲争夺汗位,反而推荐皇太极,可见代善在子嗣中威信极差,没有担任国君的能力。

皇太极称帝后,代善被封为礼亲王、岳托为成亲王、萨哈廉被追封亲王,子阿达礼为郡王,显赫一时。

太宗在权力巩固后,向代善家族开刀,岳托从屡遭贬谪,从亲王降为贝子,去世后爵位升为郡王。

代善、硕托、阿达礼屡次遭到斥责,太宗死后,硕托、阿达礼叔侄试图废黜顺治,拥立多尔衮,代善主动告发,硕托、阿达礼被杀,逐出宗籍,此后多尔衮将阿达礼的弟弟勒克德浑封为郡王。

褚英、代善以长子的身份成为储君,相继被废黜,共性是君主以及统治集团不希望出现第二个权力中心。

褚英被杀,子孙世代受到皇太极后裔的猜忌,根源是皇太极在宗法、军功均不及褚英,是依靠残酷的阴谋而登上汗位的。

代善被废除,一家三位铁帽子王,根本原因是两次拥立之功。在清初惨烈的权力斗争中,争为不争,不争为争。

(图)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

(2)豪格:功勋显赫,众矢之的

清太祖三废储君后,索性把立储权下方给八旗旗主,“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谏。所行非善。更择善者立焉。择立之……八和硕贝勒、共理国政。”

后金政权从集权体制变为邦联体制,八旗旗主分割权力,诸旗主为了巩固自身权力,推荐弱者为汗(皇),太宗、顺治帝得以登基,而实力最强大的长子代善、豪格受到排斥。

清太宗皇太极即位之初,四大贝勒“以兄行命列坐左右。不令下坐。凡朝会之处、悉如之国制。”

太宗徒有大汗的虚名,只能控制两黄旗,约占据后金四分之一的力量。

太宗扶植亲信,结束了四大贝勒执政的体制,幼弟多尔衮、长子豪格受到器重,分管院部、封为亲王。

皇太极猝死,没有留下遗嘱,多尔衮与豪格争夺皇位,多尔衮爵位是睿亲王,受到同母兄弟阿济格、多铎的支持,掌握两白旗;豪格是太宗长子,封为肃亲王,掌握正蓝旗,太宗旧部两黄旗、郑亲王济尔哈朗的镶蓝旗、代善家族的两红旗都倾向于豪格。

豪格身兼皇长子、亲王、旗主的身份,称帝理所当然,却引起了其他各旗的猜忌,“若立肃亲王,我等俱无生理”,豪格本身实力强大,继位后其他各派利益难以保证,不容易驾驭。

最终,出于权力平衡的考量,豪格与多尔衮都没有称帝,由太宗第九子福临即位,多尔衮为摄政王,掌握实权。

豪格成为最大的失败者,被构陷入狱,疯癫而死。在清朝中央集权尚未实现前,实力派的嫡长子不得善终,豪格与褚英殊途同归。

(3)福全:无心争位,方能善终

顺治帝去世有四子,次子福全年龄最大,三子玄烨即后来的康熙帝,还有两个在襁褓中。

孝庄太后认为玄烨出过太花,继位有利于政权巩固。顺治、康熙时期,清朝逐渐实现了权力统一,皇权压倒宗室。

福全作为康熙帝的长兄,被封为裕亲王,曾参与议政,以抚远大将军身份讨伐噶尔丹,于康熙四十二年病故。

福全虽然错失皇位,但是与康熙的感情非常好,在政治、军事上与皇帝高度一致,无心政治,不对皇权构成威胁,成为清廷中前期以来唯一善终的长子。

(图)爱新觉罗·皇太极,即清太宗,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

(4)胤禔:利欲熏心,自取灭亡

康熙即位初期经历了鳌拜擅政,深知强化皇权的必要性。

他刻意培养太子与诸皇子的政治能力,酿成诸子争位的局面。

康熙立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却百般放纵,导致储权与皇权高度激化,最终两废太子。

胤礽被立为太子,胤禔虽是长子,但是君臣名分已定。

康熙早年刻意栽培胤禔,胤禔三次随康熙帝出征、巡视,治理永定河,被封为直郡王,能力在诸皇子中首屈一指。

在胤礽被首次被废黜后,胤禔有了夺嫡之心,认为“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积极谋求储位,受到康熙帝委婉的拒绝。

随后胤禔提出诛杀胤礽,令康熙大感失望。

胤禔在自己称帝无望后,推荐母亲抚养的皇八子胤禩为嗣,引起康熙帝的反感,随后胤禔镇魇太子的事件被曝光。

康熙将其囚禁宗人府,年仅三十七岁,在禁所中度过了后半生。

康熙帝是雄才大略之主,不容许别人干涉皇位归属,胤禔与胤禩积极谋求,深犯忌讳,提前被排除之外,胤禔延续着皇长子悲惨的命运。

褚英、豪格死于政治斗争,非此即彼,成王败寇,胤禔则是利令智昏,太急于争储,自取灭亡。

以胤禔的能力,众皇子难以匹敌,只是康熙帝讨厌别人去明争。

“皇权独尊,无功受忌”

雍正乾隆时期,君主集权达到了顶峰。

皇子们被排斥出权力核心,除了具有尊贵的地位,并无实权。

雍乾皆为强势君主,对权力高度敏感,不允许皇子参政,更加忌惮长子的特殊身份,皇长子受到猜忌,处境凄惨。

(5)弘时:九子夺嫡的后遗症

雍正帝是九子夺嫡的最终胜利者,对皇子结党营私颇为反感。即位伊始,雍正废除公开储权,建立秘密储权,将储君姓名置于盒内,放在正大光明匾后,去世后拆封。

雍正将皇四子弘历密定储君,将年龄居长的三阿哥弘时逐出宗籍,“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廷,是以令为允禩之子。今允禩缘罪撤去黄带,玉牒内已经除其名,弘时岂可不撤去黄带,着计撤其黄带,交与允祹,令其约束”。

弘时被逐出宗籍后,抑郁而终,弘时因与雍正的政敌胤禩交往,不被父亲容忍,在清廷官方史料中不被记载。

(图)雍正帝,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

(6)乾隆诸子:强权下的后继无人

乾隆认为清朝没有一位嫡长子继承皇位,先后将孝贤皇后所生的皇二子永琏、皇七子永琮暗定为皇储,两位皇子短命,皇后伤心欲绝,撒手人寰。

哀伤之余,乾隆迁怒于年龄最大的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认为其礼数不周,觊觎皇位,“谓大阿哥昏庸者。特以不孝之罪甚大……今看三阿哥、亦不满人意。”直接否决了两位皇子继位的可能性,情绪激动之下甚至要诛杀二子,“不如朕为父者杀之。”

永璜、永璋没有争夺皇位的企图,却成为乾隆帝发泄不良情绪的牺牲品,永璜惊恐过度于次年去世;永璋抑郁寡欢,二十六岁去世。

年长皇子中,长子永璜、次子永琏、三子永璋、七子永琮早逝,四子永珹、六子永瑢过继宗亲,皇五子永琪年龄最大,深受父皇喜爱“上钟爱之”,有意立为皇储,永琪是乾隆第一位册封亲王的皇子,受册封后几个月就去世。

永琪死后,乾隆第三位钟意的接班人去世了,可供他选择的不多。

年龄最大的皇八子永璇患有足疾;皇十二子永璂因为生母被废失宠,皇十七子永璘顽劣不成器,皇十一子永瑆过度吝啬缺乏帝王之气,乾隆只能立能力平庸却没有污点的十五子永琰为储君,就是嘉庆帝。

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惊恐过度而亡,延续着长子的悲惨命运,乾隆帝晚年始终难以找到令自己满意的接班人,多少是对的报应吧。

“落日余晖,长子擢升”

嘉庆以降,清朝日益衰落,人丁稀少,子嗣争位的局面不复存在。

物以稀为贵,晚清三位皇子凭借长子身份继位,一定程度上改变长子悲催的命运。

(7)绵宁:嫡长子皇帝

嘉庆只有五个儿子,长子早殇,次子绵宁是嫡长子,自幼深受乾隆帝的喜爱,在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徒冲进紫禁城时,绵宁率领侍卫“亲执鸟枪、连毙二贼,”被册封为智亲王,嘉庆去世后顺利登基。

(图)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年号嘉庆

(8)奕纬:被抛弃的皇长子

奕纬是道光的长子,嘉庆的嫡长孙。

嘉庆甚是宠爱,年幼的时候就封为贝勒,但是道光帝即位后,奕纬被免去爵位,降为普通皇子,道光对长子非常厌恶。

关于奕纬之死,正史没有记载。

根据《老太监日记》记录,奕纬从小不受到道光的重视,顽劣不堪,道光帝派一位大臣教导奕纬,告诉他说要好好读书,将来当好皇帝,哪知奕纬说,要是我当了皇帝,第一个把你杀了。大臣向皇帝告状,道光大怒,将奕纬叫过来,踢了几脚,哪知正中要害,奕纬医治无效死亡。奕纬是清代皇长子中命运最悲惨的一位,贵为长子,却被忽视存在,道光难逃其咎。

道光晚年,在皇位继承人选始终犹豫不决,以奕詝长且贤,有意传之,但是又认为其才华不及奕?,故左右为难。

据《清史稿》记载,奕詝夺嫡缘于一次狩猎。恭亲王奕?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奕詝得储与三国时期曹丕传位曹睿的典故类似,通过仁爱之心获得皇帝的信任。曹丕赐死曹睿的母亲甄夫人,心存愧疚,狩猎中受到感化传位曹睿,道光与奕詝生母孝全成皇后伉俪情深,孝全去世后再也没有册立皇后,孝全之死也是清宫一段谜案,

传位奕詝很大程度是道光帝的爱屋及乌。

两位长子命运截然不同,奕纬与母亲不受宠爱,受到冷落最终致死,奕詝顺利继位重要因素是亡母与皇帝感情深厚,皇子的命运只是皇帝情绪化的产物。

(9)载淳:独子登基

咸丰只有两个儿子,二儿子出生当天就去世了,载淳作为独子继承皇位。

(10)溥儁入统:晚清皇族权力之争的牺牲品

同治帝去世时没有儿子,皇嗣断绝;继位的光绪也没有子嗣,清深宫之中长达半个世纪没有听到婴儿啼哭。

国力衰微,皇族生育能力大不如前,皇子争储的局面难以出现。

光绪帝是醇亲王奕譞的儿子,是慈禧太后的侄子兼外甥,父母之外,慈禧太后与光绪帝血缘最近。

戊戌变法之后,太后与皇帝关系急转直下,太后想废掉光绪,将多罗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承继为穆宗毅皇帝之子,封载漪之子溥儁为皇子以绵统绪。”

但是,此举遭致外国使臣、多数亲贵大臣的反对,牵涉皇族、地方督抚、外国势力。

大阿哥事件引起了晚清皇族的分裂,端王载漪认为儿子无缘皇位,是洋人作祟,与载濂、载澜和载勋利用义和团推行排外政策,与太后不谋而合,得到默许。

义和团在直隶地区最终失控,擅杀使节,引起国际争端,八国联军借机侵华,清政府付出惨重的代价结束了这次战争。

载漪被列为首祸被夺爵远戍,大阿哥被废除,“载漪纵义和拳,获罪祖宗,其子溥儁不宜膺储位,废‘大阿哥’名号。”

(图)爱新觉罗·载淳,即清穆宗,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

“皇长子的命运浮沉”

(一)狭义的皇长子

褚英:执政,被废黜,囚禁后被处死。

豪格:和硕肃亲王,争夺皇位失败,被多尔衮迫害致死。

牛钮:早殇。

承瑞:早殇。

弘晖:早殇。

永璜:受到乾隆帝斥责,惊恐而死。

穆郡王(未命名):早殇。

奕纬:爵位从贝勒降为皇子,受到道光漠视。

载淳:继位,同治帝。

在9位皇帝第一子中,除了载淳顺利继位,其他人全部不得善终,4人早殇,4人受迫害而死。

(二)序齿皇长子:

胤禔:康熙序齿皇长子,直郡王,争夺储位被废黜囚禁至死。

(三)年长的皇子

代善:太祖次子,大贝勒,礼亲王,两次放弃汗(皇)位,忍辱负重。

福全:顺治次子,裕亲王,善终。

弘时:雍正序齿第三子,黜宗籍。

永璋:乾隆三子,受到乾隆帝斥责,惊恐而死。

永琪:乾隆五子,荣亲王,英年早逝。

永璇:乾隆八子,无心争储,仪亲王,清朝最长寿的皇子。

旻宁:嘉庆次子,智亲王,道光帝。

奕詝:道光四子,咸丰帝。

(四)入承皇长子

溥俊:端郡王子,大阿哥,废黜,晚年落魄。

(图)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

?

“总结”

在19位皇长子中,除去4位早殇,只有3位继承大统。

在皇帝第一子中,只有载湉继位,很大程度因为咸丰只有一子存活,4人受到迫害、虐待而亡。

9位最年长的皇子,代善、福全、永璇3人放弃争位,权力欲望小,皆善终;旻宁、奕詝2人继位,永琪英年早逝,胤禔、弘时在皇位斗争中失败。

大阿哥溥俊就是皇族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自然难以继位。

太祖、太宗、顺治、康熙时期,清廷的统治由分权走向集权,皇长子凭借特殊的身份与权力参与储权竞争,令父汗(皇)猜忌,诸弟嫉恨,多数不得善终。

太宗、顺治、雍正不是能力最出众的皇子,却登上了皇位。

雍正、乾隆时期,清廷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皇权独尊,年长的皇子受到猜忌,并非其实力雄厚、才华出众,而是君主存在被害妄想,认为长子都会觊觎皇位,雍乾的长子受到猜忌,下场悲惨。

嘉道咸慈(禧)时期,清朝国力急转直下,皇嗣稀少。

皇子人数少,能力一代不如一代,难以威胁皇权,皇长子地位提升。

道光、咸丰、同治都以长子身份继位,竞争者实在太少,奕纬受虐待而死,溥俊只是争权的工具而已。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