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常说的“君无戏言”,最初是怎么来的?

“君无戏言”最早出现于周成王“桐叶封叔虞”的故事中。周成王即位之时,年纪尚幼,但也学到了作为君主经常会用到的礼仪性话语。

有一次在和叔虞嬉戏时,周成王将一片桐叶削成珪状,并且煞有介事地说:我以桐叶册封你。要知道,在古代,世有史官,君举必书,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要记载下来的,因此,作为史官的佚马上奏请周成王择吉日册立叔虞。周成王听到此话之后,很不以为然,说:我们在做游戏,我只是和叔虞开玩笑呢。史佚立即义正词严地说:天子没有玩笑话,说出来的话都会被史官记载下来,然后行之于礼,见之于乐,一言九鼎。周成王一听此言,也无话可说,于是就把叔虞封在了唐地。自此之后,周成王一生不敢有戏言,言必行之。

“君无戏言”一直以来是约束君主行为与显示君主权威的重要方法,当然,“君无戏言”也非单纯的约束词,它是有着血的教训的。

历史上言必信的君主很多,说话不算数的君主亦有很多,君无戏言能够赢来他人的忠诚捍卫,君若戏言也会酿成祸乱。

(图)桐叶封叔虞

贞观初年,有人上书希望唐太宗李世民驱逐身边的奸佞之人,唐太宗对此人说:我所任用的大臣,都是我认为的贤德之人,你知道奸佞之人是谁吗?

那人说自己不知道具体的奸佞之人,但是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唐太宗找出奸佞之人:唐太宗假装愤怒来试验群臣的反应,那些不畏惧雷霆之怒,直言敢谏者,便是正直之人;那些顺应唐太宗恼怒之情,逢迎唐太宗意见的,便是奸佞之人。

对于上书之人提供的所谓“妙招”,唐太宗却认为是馊主意,他认为流水清浊与否,关键在其源头,君主是为政的根源,臣民如同流水,君主自行欺诈,却要求臣民正直,这就如同水的源头浑浊而希望流水清澈,是根本做不到的。

唐太宗一直以来因为曹操言行多诡谲狡诈,所以深深地鄙视他的为人,如果自己采取了上书之人的“妙招”,就如同曹操一般了,这不是实施教化的根本。

所以,唐太宗回复上书之人说自己要以诚信治理天下,不想用诈骗之术引导世风,自己不会采纳他的“妙招”。

唐太宗能够成就一代功名,有着诸多原因,其中诚信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多次援引先哲之言、历史事例作为自己以信治天下的依据。

孔子曾经提出过“民无信不立”,宁可不要粮食也要保持百姓的信任。

历史上,项羽攻入咸阳, 已经控制了天下。但是他公然违背怀王之约,不守信用,最终离心离德,被刘邦夺得了天下。

如果他能够以诚待人,推行仁政,又有谁能够与他争锋呢?

(图)孔子

其实,除了上面的例子,历史上还有很多因为无信、戏言而产生恶果的君主。

春秋时代,齐襄公派连称、管至父到葵丘去戍守。这个人事调动是在收瓜的时节公布的,齐襄公与他们约定,等明年瓜熟时节就派人去替换他们。

两人听命而去,戍守一年,但是等到瓜都收完了,二人还没等到齐襄公的人事调动命令。是齐襄公忘了这件事?不是。

朝中已有人替他们向齐襄公说明情况,恳请再发调遣令,但是齐襄公没有答应。

连称、管至父两人感觉被齐襄公戏耍了,盛怒之下,他们联合公孙无知及连称在宫里不得宠的堂妹,开始谋划叛乱之举,最后齐襄公因为自己的不守信用而命丧黄泉。

西汉时期,汉景帝有个弟弟也就是后来的梁孝王,他深得其母窦太后喜爱,起初与景帝关系也不错。

有一次兄弟两人宴饮,悠闲舒缓之际,景帝对梁王说: 等我百年之后会将王位传给你。

当时因为景帝还没有立太子,所以虽然梁王也知道景帝所说未必是真话,但内心欣喜异常,本就想立梁王为太子的窦太后自然也很高兴。仗着景帝的一句承诺,加上梁王有太后为其撑腰,日渐骄蹇,梦想着兄终弟及的那一天,等待着高登皇帝宝座的那一天,没想到等来的却是景帝立了胶东王为太子。

梁王郁郁不平,派人行刺为景帝出主意的袁盎等人。事发之后,他回到梁国,整日闷闷不乐,最后在懊恼与怨恨当中一命呜呼了。

(图)汉景帝刘启

无论是大臣还是兄弟,因失信闹到最后都玩命了,这样的戏言最好还是不要讲。

当然在历史上也有君主戏言成笑谈的例子。

《古今谭概》记载了一个笑话,唐玄宗想让清勤不倦的牛仙客做宰相,怕朝中官员反对,便先向高力士询问,以求得到支持,但是高力士认为不宜用牛仙客为相。唐玄宗本来是想得到支援,以此推行自己的想法,结果反而先被将了一军,因此极为生气,赌气说:那就应该让康某为相!因为赌气所以说出绝不可能当宰相的一个人。结果有人将这事告知康某后,康某却信以为真,穿着打扮一番上朝,站在朝班中,伸长了脖子等着宣布他为宰相的命令。

康某拿着个棒槌就当真,受到了时人的嘲笑,但是,康某拿着的这个棒槌是有着久远历史的威严的“君无戏言”,所以这个棒槌应该就是真的,只不过康某没有亲临现场,没有感受到君主的语气而成了被人取笑的对象。

其实,康某是“君无戏言”的坚定维护者,在听到别人传达的玄宗的话语时,他或许也是有疑惑的,或许也有天上掉馅饼的感觉:苍天啊,大地啊,是哪位神仙姐姐替我说的好话呀!

但是,长期以来坚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他的疑惑慢慢地淡去,他的脸上也露出了傻傻的笑容。

(图)唐玄宗李隆基

汉代乐府诗里有首叫《公无渡河》的乐歌,据崔豹《古今注》记载,一天早晨,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癫人提着酒壶奔走。

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已赶不及,疯癫人终究被河水淹死了。

那位女子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仿作一首于此:君无戏言,君竟戏言!戏言而死,将奈君何!

○摘自《历史从未走远》王立群(著) , 大象出版社授权合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