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以食物命名的节日,没有之一

中国的传统节日多跟传统食物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春节的饺子,端午的粽子等等,但是在这么多节日中,惟有元宵节是以食物命名的节日。不过,元宵并不是随着元宵节的出现而出现的,它的出现要比元宵节成为节日晚几百年。据传,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有一年内第一次月圆夜的意思,这跟道教传统有关。道教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信奉道教的汉朝皇帝有在正月十五祭祀“太一”(主宰一切的神)的习俗,并逐渐把正月十五作为节日推广到民间。

圆圆的元宵象征着幸福和团圆(资料图)

时间来到唐朝,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逃离长安。太子李亨在灵州仓促登基,是为唐肃宗。当时正是“安史之乱”时期,叛军攻占了不少城市,危及当朝的政权安全,李亨登基后,基本没过安顿日子,忙着组织人收拾各地叛军。其中节度使郭子仪东征西讨,收复了不少城市,功不可没。

这一年,郭子仪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入朝觐见唐肃宗。在殿堂之上,唐肃宗仔细观察郭子仪,发现他比出征前沧桑多了,两鬓已是斑白。想到自己登基之后,一直在都城之外辗转,夜不成寐,如今重新回归都城,全倚仗像郭子仪这样的忠臣良将浴血沙场,自己一定要重重奖赏他。但是由于连年征战,国库已经成了空架子,都城也是满目疮痍,没有像样的宅院可以分给功臣。既然拿不出物质奖赏,那就给点精神鼓励吧,唐肃宗突发奇想。当时刚过了春节,唐肃宗决定在上元节为郭子仪等众将士补过一个小年。他还命令御厨,在上元节这天,准备一种新奇的食物来款待众将领。

唐朝名将——郭子仪(网络图)

命令下来,这可急坏了御厨们。要知道当时无论是食材食料,还是食物种类,都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可吃的不过是粥、面、饼几类,上哪去弄新奇的食物呢?可是搞砸了朝廷的庆功宴是要杀头的,这一下子可急坏了御厨的头子,他把所有厨师都关在厨房里开碰头会,希望能创造一种新的食物。或许是老天相助,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御厨还真有了新的发现:原来他是年轻人,对耽误朝廷大事的后果并没多少认识,被关在厨房里无聊,就摆弄各种食材,他把一袋糯米磨成面,装在笸箩里,又把已经做好凝固的馅扔在笸箩里滚,滚的时候撒了些清水,馅料沾满糯米团滚成了白面圆球。

眼看太阳西斜了,他也有些饿了,就把这些白面圆球煮熟了,分给众御厨吃,大家吃了之后,都觉得粘而不腻,十分好吃,暂时忘了完不成皇上交代任务的惶恐。这时御厨头儿忽然反应过来,这种白面团儿不就是一种新奇的食物嘛!他连忙让年轻御厨复原制作过程,并教会一干厨师。连夜找人采买食材,赶做了很多白面团儿。

手工团成的元宵(网络图)

上元之夜,唐肃宗在高台之上设宴款待郭子仪等平叛将领。一碗碗元宵端到皇上和群臣的手中,众人品尝着元宵这种从来没吃过的食物,都赞不绝口。圆滚滚的元宵和天上的明月相映成趣,正寄托着人们对团圆的向往。唐肃宗望着手里的白面团儿,想到叛军还没完全平定,眼前的众将很快就要再次开赴战场,很多人可能会战死沙场,恢复大唐的盛世还遥遥无期,不禁有些黯然。

郭子仪看到了皇帝神色的变化,赶紧起身对皇帝说:“这种白面团儿还没有名字,微臣斗胆请皇上赐名。”唐肃宗欣然接受了要求,他在心中默想一会儿,说道:“这是上元夜,大家欢聚一堂时吃的食物,就叫‘元宵‘吧。“郭子仪等众将都说这名字起得好。经这么一打岔,唐肃宗也暂时忘掉了烦恼,号令将这种食物的做法传入民间。元宵传入民间后,深受民众的喜爱,上元节也逐渐被人们叫成元宵节了。

元宵和灯笼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节庆元素(资料图)

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元宵在中国南北也有了不同的叫法和做法。在北方,叫“元宵”,是“滚”出来的。而在南方,则叫“汤圆”,是“包”出来的。亲爱的读者朋友,读完这篇故事,出去千万不要再跟别人说元宵就是汤圆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