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后改变运动方式会导致慢性疼痛吗?

当遭受肌肉骨骼痛时(来自肌肉、韧带、骨头或关节的疼痛),人们会改变运动方式。有时候他们完全避免某种动作,有时候则是更为精细的调整。

例如,膝关节痛的人会一瘸一拐地走路,手痛的人捡东西的方式跟往常不一样,而脖子痛的人会避免转头。

当身体某个部位疼痛时,大脑会指挥身体改变运动方式。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伤后改变运动方式会引起持续数月到数年的慢性疼痛。

换种方式运动

因疼痛而改变运动方式究竟是好是坏可能取决于疼痛的持续时间。

对于短暂疼痛(几分钟到几小时),改变运动方式可以避免受损部位的运动,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这种保护策略在受伤后脑部活动的改变上会得到体现。大量证据表明,短期疼痛会减少运动调控脑区的活动。

但是对于持续数天的长期疼痛,情况则恰好相反。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长期疼痛会增加运动调控脑区的活动。

研究者认为,既然疼痛暂时无法消除,那么大脑就会寻找新的运动方式,而这就是运动调控脑区活动增多的原因。新的运动方式是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同时尽可能减少疼痛。

这种长期疼痛引起的脑区活动改变与我们学习新的运动技能的情况有相似之处,比如学习网球反手技能和学跳探戈。这也说明,一旦疼痛持续了好几天,大脑将学会指挥身体改变运动方式。

那么对于持续数月乃至数年的疼痛,运动方式的改变是否仍然有益于患者?

人们认为伤后改变运动方式可以保护身体免受进一步损害。图片来源:shutterstock.com

大脑调控网络

运动方式的改变在疼痛早期阶段是有益的,但是长此以往则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例如,长期以不同往常的方式运动会改变病损周围肌肉、韧带和关节的作用方式,可能因此增加身体原发病损部位的压力。

这会反过来引起持久或反复疼痛,期间可能仅有短暂的疼痛缓解。

若干研究表明,疼痛超过三个月的患者通常会采取更为简单的运动方式。

例如,爬楼梯的时候,臀部外侧疼痛的人移动臀部、躯干和骨盆的方式与健康人是不一样的。肘部疼痛的人在抓握物品的时候肌肉协调性也会有所改变。

这些更为简单的运动方式最终会导致伤者的脑部活动比平常时候减弱。这与掌握网球反手手法并且技术纯熟流畅的时候脑部发生的变化一样,说明简化的运动方式已经在长期疼痛患者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了。

重要的是,对于疼痛反复发作的患者,即使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疼痛缓解期,也会持续发生运动方式的改变。这样一来,即使是在他们没有疼痛的时候,运动方式的改变也会使他们容易疼痛发作。

虽然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运动和疼痛的联系,但两者之间是确实存在一定关系的。

在肌肉骨骼痛的治疗中,重新训练运动方式的疗法是基石,比如身体活动和体育锻炼。然而,疼痛恢复所需要的活动或锻炼的类型、持续时间和运动量仍有待探究。

众所周知,运动过多或过少对于疼痛患者都会产生不良影响。然而,我们将来需要更多的研究去阐明患者在疼痛时改变运动方式的确切机制,以及如何利用这种机制去治疗甚至防止持续疼痛。

原文来自 科学美国人

翻译:杨润威   审校:宋娅


注:所有文章均由中国数字科技馆合作单位或个人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