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干革命的钱都是从哪来的?

文平导读:在别人已经定型的30岁,孙中山却选择了闹革命,他的革命事业一帆风顺吗?兴中会是如何艰难起步的?孙中山在海外富商哪里为什么很难募捐到钱?为了募捐孙中山有哪些奇思妙计?武昌起义前夜孙中山在干什么?他认为起义会成功吗?

1894年孙中山28岁,儿子孙科3岁。  

三岁的孩子正是最淘人的时候,你永远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满裤“金”黄,什么时候尿漫被窝。你也永远不知道他为什么笑脸盈盈,顷刻之间又哇哇大哭。  

也有幸福时刻,阳光明媚的中午,阳光透过窗台,映着娇柔小脸,他咿咿呀呀地说着什么,突然嘴中冒出一句类似“爸爸”的音调,无论你是谁,心都会萌化掉。  

总而言之,一个即将30岁的男人,一个当了爸爸的男人,少年时期的凌云壮志大多消磨在了琐碎的日子里。偶尔在夜深人静之时,躺在床上,空洞的眼定定地望着屋顶,想起少年的梦,曾经给别人吹过的牛,一丝苦笑荡漾在嘴角,喃喃地说一句,“罢了,罢了,擦,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可孙中山不是这样的人,1894年1月被李鸿章无情拒绝后,马不停蹄奔向了清政府的对立面。哪怕清政府是巨无霸,他也要当悲情的堂吉诃德。  


▲孙中山

革命事业自古至今都是最危险,最艰难的行当。一个外科医生,在香港广州等地,坐诊看病会一呼百应。但是闹革命?  

“对不起,请问你是谁啊?之前革过命吗?你手底下有多少人马啊?有多少钱糟践啊?”  

“啥?你都没有,立马滚粗!”  

这就像一个刚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说要创立一个商业模式,直接把马云干翻,什么天猫、支付宝、阿里巴巴,肯定统统完蛋。  

如果身边有这么一号人,你会怎么办?“喂,110吗?这有个医院溜出来的神经病!”  

在当时看来,推翻清政府对于孙中山来说,也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嘴。  

可孙中山不愧是孙中山,他总是能从庞大的事物中抽离出简单,他总是能从复杂的事物中把握关键。  

他认为推翻清政府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有钱。

因为有了钱就可以买武器,就可以招募勇士,就可以起义把清政府干翻。  

可是孙中山没有钱,那就需要找到有钱人,鼓动他们掏腰包。

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第一步:来到大哥孙眉的地盘,美国檀香山。  

不得不说孙中山这个选择很是英明,孙眉是檀香山的大富商,人脉强大。

檀香山的华侨在美国多年,民主、自由的思想就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洗刷了他们的心灵。  

可是,效果并不好。  

吹吹牛,吃吃饭,没问题,大家一听提着脑袋干革命,就如鸟兽散了。

孙中山不辞辛苦四处奔走,见人就宣传革命思想,最后成立兴中会的时候也没多少人,参与的人也基本是华侨里面混的比较惨的,没有多少家产。

只有两个例外,一个叫邓荫南,一个叫孙眉。  


▲邓荫南

不得不赞孙中山有个好大哥,无论干什么,孙眉都全力支持,哪怕变卖家产,也支持革命,最后把檀香山的基业全部变卖,隐居香港也在所不惜。  

邓荫南,外号邓三,是孙眉的好朋友,最初的时候,与其说他相信孙中山,不如说相信孙眉。他和孙眉一起来檀香山,一起创业,一起成为当地的巨商。他也变卖家产,支持革命,后来他还亲自参与了广州起义,任民兵总司令。  

孙中山成立的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这两个人是为数不多能掏出钱的主。  

孙中山在1918年写过一本哲学专著《孙文学说》,在里面也不无感伤地说:“在檀鼓吹数月,应者寥寥,仅得到邓荫南与胞兄德彰(孙眉)二人,愿倾家相助,及其他亲友数十人之赞同也。”

革命初创阶段是艰难的,而教科书往往是一个简单的时间和一个简单的名字。  

“198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简单的一句话饱含了孙中山多少艰难,多少辛酸?  

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孙中山马不停蹄,居然决定在1985年发动起义!  

马云曾经说,人还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站在今天看,马爸爸好励志啊。  

当时孙中山凭借在檀香山小小的兴中会,就说一定能够把清政府干翻在地,大家一定觉得好幼稚啊。  

孙中山就是这样一个敢想敢干的人。


▲孙眉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输掉了底裤,孙中山感觉这是个机会,趁清政府大败之后立足未稳,在清政府的背后——广州,猛不丁干他一枪,说不定清政府就玩完了呢。  

理想是丰满的,可现实是骨干的,清政府没这么好干,孙中山还太过稚嫩,没等起义,就走漏了风声,孙中山只好跑路了。  

孙中山自此有了一个头衔:乱党首领。

不过在当时,孙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除了通缉他的清政府官员,没有几个人知道他孙中山是干什么的?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危机中潜伏着巨大的机遇。机遇就是事后被津津乐道的伦敦蒙难。  

事情比较简单,孙中山到英国伦敦为革命募捐,孙并没有募捐到多少钱,可是这一次他却募到了如天的声名。

清政府派特务抓捕了孙中山,一个政府在异国他乡抓到了乱臣贼子,按理说除了程序有点不合法外,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可是这事却被英国的新闻媒体发现了,搞了一个爆款新闻。本来英国政府压根就没想插手,可是在新闻媒体的努力下,英国政府也不得不干涉,最终孙被无罪释放。  

这一下不得了了,孙中山不但在清政府挂上号,是革命的领头人,在全世界也闻名遐迩,成了最出名的革命分子之一。  

有名就有钱,这是千古不破的真理。大家是不是猜,自此孙中山再进行革命募捐就简单多了呢?  

孙中山具有浓厚的大哥气质,一句话也不说,坐在那里就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即便在今天我们看孙中山的照片也会情不自禁的生出敬佩之情。  

▲1915年9月,孙中山等人在东京革命党人的民国社。

孙中山特别会讲故事,他把革命事业宣扬的正义无比,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先把清政府攻击一遍,什么无能啊,落后啊,愚昧啊,腐败啊,激起华侨们的爱国情绪。大家自己代入一下,即便在今天受过教育的大好青年都对大清王朝恨的牙根疼,就更别说那个时代的海外华侨了。  

说完民族大义,孙中山晓之以利:在外经商只能挣小钱,想暴富难如上青天,一个巨大的机遇就在面前:买革命债券,革命成功后百倍返还。  

暴富的机会就在眼前:推翻清政府,成立中华民国。到时不但投资会百倍返还,还赠送开国元勋头衔。  

“革命就是最好的投资机会,就是下一个财富的巨大风口,在风口上一头猪都会迎风飘扬,大家快来投资吧,快掏钱吧,手快有,手慢无啊。”  

手机前的你是不是很心动呢?  

当时也有好多激动的,大部分是一些在国外的底层华人,他们有满腔的热情,孙中山演讲后往往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不但纷纷掏钱,更是有好多人不顾生死回国参加起义。  

可是,他们真心没多少钱。  

那些海外大富商们丝毫不心动,孙中山说了半天,只来一个大富商投资者(孙眉和邓三不算,因为他们一个是亲哥哥,一个是好朋友。)那就是张静江,张静江还是自己找上门的。因此,孙中山对张很是感激,一直视他为“革命圣人”。

我们来看看孙中山失败的募捐案例:

1907年,孙中山准备在惠州起义,向香港富商陈庚如、陈席儒募捐革命经费,被冷冷拒绝。

1907年,孙中山准备镇南关起义,向新加坡华侨富商借款,并大方承诺,革命成功后,云南十年独家采矿权打包全部归其所有,被冷冷拒绝。

要是别人早就怂了,孙中山却愈挫愈勇,给华侨富翁借不来钱,能不能步子大一点,胆子肥一些,直接瞄准最有钱的主——美国纽约的大富翁们。  


▲孙中山44歲(1909年)攝影倫敦

当时负责筹划的是一个美国人——荷马李,此人是个狂拽青年,身高152厘米,高度近视,重度驼背,人丑能量却大。这哥们从小迷恋军事,报考西点军校,被拒绝,入伍当兵,被拒绝。

两次重大失败一点不影响雄心壮志,后来考入斯坦福大学,专门研究军事和政治。

研究半天这哥们得出两个惊天结论:

1、

日美将来必有一战。

2、

改变世界的历史性的革命事业必将从中国开始。  

为此,这哥们千里迢迢来到中国投奔了康有为,被康任命了一个小军事职务,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远逃国外,这哥们却留了下来,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慈禧老太婆西逃承德,这哥们诗意大发,居然组织了一支志愿军前去追杀。  

后来机缘巧合,狂拽青年投奔了孙中山,两人相见恨晚。

孙中山说:“等我革命成功后,礼聘你当军事顾问”。

荷马李更为豪放:“现在你任命我,你就一定会成功!”  

为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荷马李给孙中山制定了一个惊人计划:前往纽约游说财团摩根大通,让他们出钱投资中国革命。

摩根大通是美国最牛的大财团之一,其旗下的银行业务囊括了美国存款业务的四分之一。

面对如此牛的财团,荷马李的计划也是惊人的,让摩根大通向中国革命投资900万美元。  

结果呢?大家可能猜到了,被冷冷拒绝。  

拒绝孙的中国富商秉承的是三缄其口的中国哲学,而美国鬼子却直言不讳,他们如此评价孙的革命计划:

“所谓革命党人就是一团散沙,在他们没有得到良好的训练前,任何资本家冒险将钱投入革命,都是零智商的表现-----孙的所谓革命运动只能引发零星的起义,而且很容易被清政府镇压。”  

我去,看破不说破还有朋友做,美国鬼子不要这么直白好不好。不过这句话也确实道出了富人们不愿投资给孙中山的原因。  

事实上也是如此,富商们都是千年的老妖精,孙中山前前后后组织了十几次起义,无一例外全部失败了。  


▲1912年4月6日,孙中山在上海爱俪园与哈同合影

时光是把杀猪刀,转眼就到了1911年。  

这一年孙中山45岁(孙中山享年59岁,从这一点看孙已经进入了生命暮年),革命事业却还是一无所成。

从1894年成立兴中会开始算,革命了17个年头,自始至终在原点徘徊:筹款、起义、失败,再筹款、再起义、再失败------  

他像极了希腊神话中被众神惩罚的西西弗斯,把一块巨石艰难的推向山顶,每到山腰石头便无情地滚落,西西弗斯前功尽弃,然后重新推石头上山,周而复始。

在当时,孙中山就是西西弗斯,因为他看不到希望所在,看不到胜利的曙光。

不过,他还是一往无前地推动着石头,咬着牙一步一步地走向往革命的山顶。

1911年10月10日,没有任何征兆这将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孙中山从美国西海岸乘坐火车,前往美国东部丹佛募捐革命款项,在上火车前,他收到了黄兴发来的电报,苦于密码箱在托带的行李箱中,无法翻译,直到下车后,孙中山才知道了电报的内容。

“武昌革命党人即将起事,请速汇款,并请前往主持大局。”  

孙中山有点意兴阑珊,因为武昌起义并不是他策划的。武昌处于内陆,无法取得外援,很容易被清政府扑灭,因此他也反对在武昌举行起义之意。  

最关键的是,当时孙中山的筹款能力严重下降,海外华人都不太相信他。因此孙中山无款可汇。既然没有钱,前往主持大局就更无从谈起。

孙中山本想回电黄兴,让新军不要盲动,已是深夜,旅途又太过劳累,便想次日回电。  

第二天孙中山一觉睡到了上午11点,在餐厅手拿一杯牛奶,边吃饭边看报纸。

突然他的血液凝固了,报纸上赫然写着黑体大字:

“革命党人占领武昌。”  

“当”的一声,孙中山手中的玻璃杯从空中坠落,牛奶洒了一地。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张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