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属于哪种恐惧症?

你一定还记得在1975年,一部经典的惊悚电影《大白鲨》令无数观众成为了深海恐惧症资深患者,大家谈鲨色变,以至于很长时间都不敢去海边游泳,这样的影响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

如今,一部名为《鲨滩》的新电影再次震撼了人们尚未痊愈的心灵,让更多的人患上了深海恐惧症。那么,什么是恐惧症?它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人类又为什么会感到恐惧呢?

恐惧,从何而来?

恐惧,是人们在面临某种大脑认为危险的情况时,想要摆脱却又无能为力而产生害怕、担忧的一种强烈的压抑情绪体验。当恐惧来临之时,人体会迅速进入应激状态,释放大量的肾上腺素,同时伴随着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瞳孔放大等生理反应。

众所周知,我们的恐惧通常来自于两方面:先天形成的恐惧,比如我们看见蛇会害怕,待在黑暗的房间里会不安,这些都是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起来的恐惧情绪;后天养成的恐惧,包括成长过程中的不愉快经历,他人的思想灌输,以及父母对子女的某些“挫折教育”。例如,童年时期被狗咬过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害怕狗,甚至是有毛的动物;年幼的孩子不愿入睡,家长便用鬼怪故事来吓唬他们,极有可能导致孩子的性格怯懦、遇事退缩;而最严重的是看似正确的“挫折教育”,许多家长在孩子付出努力和收获成功后,吝啬于向孩子表达夸奖,他们不希望子女变得骄傲自满,却在无意中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得成年后的子女们畏惧接受未知的挑战。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也曾在《随笔集》中写道,“恐惧是粉碎人类个性最可怕的敌人”,可见恐惧对人类的影响之大!然而更可怕的是,大多数恐惧症患者明明知道这种恐惧感的产生是违背常理的,却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最终只好带着畏惧之心去忍受,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日常活动。

目前,人们患上恐惧症的概率还是很普遍的,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恐惧症的“大观园”,看看你有没有“中枪”?

深海恐惧症

文章开头所提到的观影事件就是一种患上深海恐惧症的常见情形,当人们看过与深海有关的惊悚电影后,内心不够强大的人会在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很长时间甚至终生都不敢再看有关深海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最终产生深海恐惧症。除此之外,因工作或是爱好需要经常潜入深海的人,一旦在水下遇到惊险的事件,又没有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也可能会产生深海恐惧症。

幽闭恐惧症

神秘莫测的深海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幽闭空间,让人感觉会深陷其中,因此深海恐惧症往往与幽闭恐惧症密不可分。各类影视剧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电梯突然停止, 被困电梯里的人就会变得呼吸急促,仿佛立刻就要窒息而亡。事实上,这种窒息感也是因恐惧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障碍,车厢、电梯、阁楼、狭小的仓库等密闭空间都会引发幽闭恐惧症患者的不适。

密集恐惧症

在所有的恐惧症中,密集恐惧症恐怕是最让人难以接受的了。它通过特定角度的视觉刺激来引起人们的厌恶情绪,严重的情况还会引发人们精神紧张、心理恐慌,甚至偏头痛等症状。其实,这是来自于人们内心深处对孔洞的恐惧,像颗粒饱满的莲蓬、美味的多孔奶酪、一串串七彩的肥皂泡,看似平凡无奇的物体,都会在不经意间造成密集恐惧症患者的困扰。

恐惧症的是与非

了解了这么多的恐惧症类型,你一定认为恐惧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恰恰相反,适度的恐惧是人类自我保护的重要机制之一,它能使人在遭遇危险时“急中生智”,加快大脑的转动,激励人们用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挑战。

2014年11月,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进行了一项实验:让108名成人和25名儿童看各种蛇和花的照片,然后回答照片上蛇或花的颜色,并由专人记录下他们回答问题所耗费的时间。最终,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回答蛇的颜色所用时间均比回答花的颜色要短,这一结果间接证实了达尔文在《人与动物的感情表达》一书中所表达的“情绪有目的性,可以帮助动物适应环境”这一观点。

可是,毫无恐惧的人生也不一定就是幸运的。1994年,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无所畏惧”的女人。她因某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促使大脑的杏仁体从幼年时期开始就逐渐被破坏,最终杏仁体的功能完全丧失。在日常生活中,人类对于突发事件的反应往往是感性先于理性,即先有情绪反应,再是理性思考;而杏仁体的存在正是利用情绪帮助我们迅速地做出判断,以此来避开突发事件可能产生的危险。


注:所有文章均由中国数字科技馆合作单位或个人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