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献公“假途灭虢”,对晋国有什么利弊?

春秋时期,在今山西一带有三个相互毗邻的诸侯国,虢国、虞国和晋国,均为周王室的同姓封国。

早在西周时,由于血缘关系近,三个诸侯国之间也还和睦,可进入春秋时期,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以及周王室的日益衰微,此三个诸侯国的关系也开始紧张起来。在扩张领地、争夺霸权过程中,相互之间不时出现小摩擦。

公元前668年秋,虢国出兵进攻晋国。在这场战役中,虢国占到一些便宜,虢公也因此而昏了头脑,在同年冬天,虢国再次出兵袭扰晋国。

于是,两国之间结下仇隙。

我们先来说说晋国,原国名为唐,为西周初年周成王封给他的弟弟叔虞的封地。叔虞的子孙更名为晋,并先后迁都至曲沃、绛、新田等地。到西周末年,晋文侯协助周平王东迁,立下大功。晋武公继位后,曾活捉戎狄头领诡诸,后来干脆救给自己儿子取名为诡诸。武公去世后,诡诸继位,即晋献公。

晋献公即位时,晋国仅是“其土又小,大国在侧”的“偏侯”。而晋国之所以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开挂全从晋献公开始。

首先,奉行“尊王”。他提高晋国声望,严厉打击顽固守旧的旧贵族,并削弱他们势力,还大力培养积极进取的异姓卿族,让新兴封建势力迅速成长。

其次,积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拓展疆土。晋献公决定南下出兵夺取崤函要塞。

但是,晋国的南面有虞和虢两个国家。

虞和虢相邻,邦交很好,无论晋国出兵攻打双方中的任何一个,另一个国家定会出兵驰援。两国的联合,早已成为晋国的劲敌。

其实,虢国刚开始时是分东虢国和西虢国的,均为季历之子所封,东虢国为虢叔封地,西虢国分封于虢仲。不过,在东周初年郑国就灭了东虢国。而西虢国则在王室东迁后地位越来越重,在周桓王五年(前715年),虢公被任命为桓王右卿士。

晋、虢两国结怨由来已久,虢国早在晋与曲沃的内乱之中帮助晋攻打曲沃。等到晋献公即位剿灭群公子,虢国又靠着逃到虢国的群公子,前后两次进攻晋国。

因此,早在晋献公十年(前667年),献公就企图攻伐虢国,但大司空士蒍认为时机不成熟,建议献公“且待其乱”。

献公十九年(前658年),晋大夫荀息重提伐虢之事,认为虞国在虢国北面,为晋攻魏必经之地,可先向虞借道攻虢,孤立虞国,再寻机灭虞。他说:“要先离间两国的关系,虞国国君目光短浅、贪图小利,喜欢宝马美玉,我们就以虢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为借口,投其所好,他一定会答应借道的。”

献公对这些珍宝有些不舍,荀息劝解道:“主公放心,这些宝物不过是暂时存放到虞公那里,等我们灭了虞国,它们不就又是您的了吗!”晋献公随即采纳荀息之计。

实际上,当时的虢国经过连年征战,国力早已衰弱。于是,晋献公派荀息出使虞国“假道”,即虞坂古道。

晋、虞两国联合,攻占虢国在黄河北部的大邑下阳。虢国失去下阳后,仍不修德惠民,继续征伐不断,卜偃认为虢国“不可以五稔”。

果然,三年后,即献公22年(前655年),晋国再次假道虞国攻打虢国,并故技重施,承诺会分很多战利品给虞国。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闻后,坚决反对借道给晋,他对虞公说:虞、虢两国是近邻,互相依存,假若虢国被灭,则“唇亡齿寒”,虞国一定不长久。因此,他力劝虞公决不能答应借道给晋国。

但虞公却十分固执,认为晋、虞原为同宗,怎会相欺,且晋国特意送来宝马美玉,可见其交好诚意,如今人家只是想借一下路,对虞国有利而无害。

宫之奇十分无奈,他认为虞国不久一定会灭亡,于是带着家眷偷偷离开虞国。

公元前656年,晋国越过黄河,攻占虢国都城上阳(河南陕县南部),灭亡了虢国。

然后,晋军就驻扎在虢国休整,晋国大将里克假称生病,拖着不班师回晋国,虞公也没怀疑。

后来,晋献公又约虞公出城狩猎,此时驻扎在虢国的军队趁机进攻虞国的都城,晋献公又抓住虞公,最终灭了虞国。

晋献公灭虢、灭虞之战,对于晋国有重要意义。不但可以抑制秦国,而且还成为晋国在日后争霸战争中,向南进军的一条重要交通道路。

总之,占据虞坂古道,掌握下阳、上阳,即打通一条连接晋国和郑、宋的道路,这对于往后晋发展与郑、宋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