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族一个小部落,为何最终能入主中原?

女真族,是世居我国东北松花江流域的少数民族。据《金史?世纪》记载,女真先祖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在历史上一度被称为“肃慎”“挹娄”“勿吉”“黑水靺鞨”等,五代时始称女真。“女真,古肃慎国也。本名朱里真,番语讹为女真。”(《三朝北盟会编》)“金国本名珠里真,后讹为女真。或曰虑真,肃慎氏之后,渤海之别族也。”(《大金国志》)

一般认为,女真之名是由肃慎二字之音转变而来的,即女真为肃慎、朱里真等的同音异译。

据史书记载,女真男子脑后留发,并捆成辫子垂在后面,与后来的清代男子装束相类似。

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发生饥荒,营州都督赵文翗对少数民族不仅不加赈济,还轻待辱慢其首领,视如奴仆,激起契丹反抗。于城郊居住的契丹首领松漠都督李尽忠,以受侵侮为由,起兵击杀营州都督赵文翗反唐。

李尽忠的叛唐行为,除契丹等少数民族支持外,还有居住在营州的粟末靺鞨人也加入。

大唐急忙遣军镇压,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与另一位首领乞四比羽率众部东逃。

为了瓦解东北少数民族的反唐联盟,武后根据情况,采用两方面镇压策略:一是武力围剿契丹实行用;二是招抚粟末靺鞨。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

但是,乞四比羽对唐朝的册封持怀疑态度,结果被唐军所杀。而乞乞仲象也在逃亡路上病死,其子大祚荣代父而立。

大祚荣率部众抵达今长白山、黑龙江一带,收编乞四比羽的部众后,还联合其他靺鞨部落,于唐圣历元年(698年)建立政权,号“大震国”,自称震国王,即渤海国的前身。

大唐本想出兵剿灭,谁知契丹背唐归附突厥,中原通往东北的道路被阻断,大唐进军路线受阻,震国得以幸免。

之后,唐朝调整对东北诸蕃政策,改剿灭为招抚。公元705年后,震国与唐朝关系开始回暖最终对唐称臣,并获唐承认。

八年后,即公元713年唐玄宗正式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大祚荣去靺鞨号,以“渤海”为国号,不再称粟末靺鞨。

渤海国存世二百多年,于五代时期为契丹所灭。契丹人为分化统治女真人,将之编为熟女真(隶属契丹籍)和生女真(不属契丹籍)。

十二世纪初,生女真完颜部在首领完颜阿骨打带领下逐步统一女真各部,于1115年建立金国。

金政权的建立,预示着生女真人开始从原始社会转向阶级社会,走向文明的开端。

接着,金兵乘胜进军,相继攻克了辽的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和南京幽州府。同年九月,阿骨打攻占辽在东北的重镇黄龙府(吉林农安县)。

惊慌失措的天祚帝,只能亲率大军仓促出击,号称七十万,实际仅有约十余万的杂牌军,企图与金兵一决高下,结果大败。此时又逢辽先锋军耶律章奴兵变,辽军只能罢兵回撤。

自此,辽国主力尽失,还失去了东北地区。

1125年,金灭辽。次年,灭北宋,统治中国长江以北地区,与南宋对峙。后原本在金国统治下的蒙古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崛起,1234年,其与南宋通过南北夹击灭金,女真人分散成众多支离破碎的小部落,还有很多已经汉化的女真人则留在中原,融入汉族。

四百多年后,以女真人为主体,加上东北一些少数民族,形成满族。十七世纪前后,满族在首领努尔哈赤的带领下,通过连年征战,在今辽宁重新建都立国,国号仍为“金”。

后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于公元1635年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将建州女真改为满洲,公元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金”国号为“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号为崇德。公元1644年大清八旗铁骑进入北京,从此定鼎中原。

清朝于1912年覆灭,已经汉化的满洲人分散于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