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一小学突然冒出大量蚯蚓,让人头皮发麻,与地震有关吗?

据环球网报道,台湾省台东一所小学,操场跑道上突然爬满大量蚯蚓。远远望去就像铺了大量细细的树枝,走近一看却让人头皮发麻。

据学校总务处主任描述,他们曾经将一些活着的蚯蚓放回草丛中,但不管怎么样弄,它们都不入土。学校的老师表示,蚯蚓并不会爬到走廊上,因此不会进教室。

这些蚯蚓最终的宿命就是被太阳活活晒干晒死。学校表示,这种情况不是第一次发生了,除了一些新生不太习惯,大家都见怪不怪了。

台湾省岛上不少居民知道这个消息后,表示出担心:

台湾处于地震活跃带,蚯蚓生活在地下土,会不会提前听到什么声音,预知要发生大地震了?

像群蛙乱蹦,群蛇出洞,群鱼上岸、蝙蝠漫天飞舞等“疑似地震前兆”的事情,之前已经讲过很多次了,结论都是动物无法预知、预测地震,最多就是提前几秒至几十秒,感知到远处已经发生的地震,只能算预警。这次的蚯蚓事件也是如此,与地震无关。

地震为何与动物无关?

人类居住在地球的表面,我们脚下是地球的外壳,被称为地壳,它是由岩石组成的,因此地球的最外层也叫岩石圈。地球下面的岩石并不是整体一块的,它们不断受到底部岩浆流动的影响,从而发生运动。

地壳在运动过程中会出现相互挤压碰撞或分裂塌陷的情况。由于地壳运动是缓慢的,所以人类是感知不到的。但地壳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不断积蓄能量,当达到临界点就会发生破裂并快速释放能量,造成地壳振动,这就是地震。

地壳释放能量的中心点被称为震源。震源有时候深,有时候浅。深度超过300公里称为深源地震,由于太深地震一般不会造成灾害,除非震级非常高。比如1934年,印尼苏拉威西岛东侧,720公里深处发生了9级大地震,但到达表面已经削弱到6.9级,这已经是有记录以来最深的深源地震。

如果震源离地面小于70公里则被称为浅源地震,越浅破坏力越大。例如汶川大地震,震源深度仅有10~20公里。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被称为震中,一般来说也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

地震的能量并不是居于一点或者一处,而是会从震源扩散。原本平静的水面,扔下一块小石子,水面会泛起涟漪,称之为波。岩石圈和水是一样的,地壳相互作用的能量快速释放后,震源也会将这股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扩散出去,统称为地震波。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简单来说,震源释放能量时会对周围的岩石形成一股推力,这股推力逐渐扩散,并且发生震荡。例如有一股力突然压缩了一下弹簧,弹簧会上下震动。这种现象就是纵波,在地面表现为上下震动,传播速度快,危害相对较小。

横波则是岩石层受到能量冲击挤压发生了“扭曲”,能量爆发后发生形变的岩石需要伸开来,导致岩石发生上下抖动,如同缎带被体操运动员不断抖动着,存在波峰和波谷,也叫凹凸波。横波的传播速度相对纵波要慢,但它传递到地面后会发生水平上的左右摇晃,从而破坏建筑物或基础设施,危害较大。

从监控拍摄的画面可以看到,一开始有只猫(可能是狗)似乎提前感知到地震来临,但如果仔细看车也同时出现了很轻微的上下晃动,这是纵波的效果。接着2秒后开始出现水平上剧烈的晃动,这是横波的效果,最后是叠加效果。

了解了地震过程就可以知道,动物提前感知的是地震波中速度较快、危害较小的纵波,因此如果动物异常举动后出现大地震,这绝不是“预兆”,而是地震已经发生。不过,即使动物能提前感知纵波意义也不大。因为距离震中越近,震级越大,纵波和横波的时间差越小,大多数地震受灾严重的地区,两波几乎同时到达。

如果纵波与横波存在较大的时间差,你也能静静看着狗乱吠,但1分钟后地震才到达,这种情况说明离震中太远,意义也不大。

综上所述:指望动物预测地震是不可能的,预警地震的意义也不大。而且,地震仪器比动物更灵敏,接收到纵波就会通过各种渠道发布横波到达倒计时。

此外,如果动物真能感知地震,也不可能唯独学校出现了蚯蚓。而且据校方观察发现,仅有一种特定的蚯蚓会发生这种现象。因此蚯蚓出土更多的还是可能与土壤温度,湿度,物质、日照强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