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每天抱着手机放不下来?

      据说,当代年轻人有三大错觉:手机振动、我能反杀、ta喜欢我。

后面两种错觉可能只是“想多了”而已(??)。但,明明也没在等消息,就是觉得手机刚刚振动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01.

总是觉得手机振动了?你不是一个人

Rothberg等人在2010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为了在需要保持安静的公共场所收发消息,很多手机用户都习惯将手机调到振动模式。然而,长期使用振动模式后,其中一些人会间歇感知到“手机在振动”,但实际上,ta们的手机并没有真的收到消息或推送提醒。

Rothberg等人使用“幻觉振动综合征”(Phantom Vibration Syndrome;简称PVS)来描述这种现象。两年后,另一组研究人员在290位大学生当中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89%的大学生都经历过这种“手机幻振”的情况(Drouin et al.,2012)。

02.

哪些人更容易觉得自己的手机“好像又振动了”?

第一种: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较低的人。

Drouin等人(2012)发现,大五人格(big five personality)当中的尽责性和幻觉振动出现的频率呈显著的负相关。研究者分析,这可能是由于尽责性较高的人更专注于当下正在进行的任务。所以,哪怕手机真的振动了,ta们也可能听不到……

第二种:(由压力导致的)抑郁/焦虑水平较高的人。

Lin等人 (2013) 统计了一批医学生在实习期间感受到幻觉振动的频率,并测量出他们在实习不同阶段的抑郁和焦虑水平。参与者平均每周实习工作86.7小时,除了日常事务之外,他们还需要随时待命。结果显示,在实习期间,学生的抑郁/焦虑水平与幻觉振动的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不同类型的抑郁/焦虑水平和幻觉振动严重程度的关系,截图自Lin, Y.H.,Chen, C.Y., Li, P., and Lin, S.H. (2013). A dimensional approach tothe phantom vibrationand ringing syndrome during medical internship.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47(9), 1254–1258.

第三种:手机重度用户。

另一项围绕美国医护人员的调查显示,有68%的受访者都有经历幻觉振动。当随身携带手机的时间越长、使用频率越高,经历PVS的次数就会越多(Rothberg et al., 2010)。       PVS和某些因素的关联,截图自Rothberg, M. B., Arora, A., Hermann, J., Kleppel, R., St Marie, P.,& Visintainer, P. (2010). Phantom vibration syndrome among medical staff: across sectional survey.BMJ (Clinical Research Ed.),341, c6914.

03.

为什么会出现

“幻觉振动综合征”?

当人们对手机来电或短消息产生期待时,大脑中的“感觉过滤器”会处于一个蓄势待发的状态,所以常常会把其他的刺激误以为是手机振动 (Rothberg et al., 2010)。

(同理,你可能也曾把其他声音误以为是手机的来电铃声,或是钉钉的提示音……)

类似的现象可能也会出现在新手妈妈身上。她们会对与自己小孩有关的一切响动都保持高度警惕。因此,很多时候,她们会以为自己听到了孩子的哭声,赶忙跑进房间,却发现小孩仍在睡觉(Deb, 2014)。

04.

总是以为手机振动了,好焦虑,怎么办?

你可以试试:经常把手机换地方放。

大脑会对某个特定的位置产生“感官记忆”。手机常常放在口袋里,大脑则会将“口袋”和“手机”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时候,即使手机没有振动,你也会摸摸自己的口袋,确认一下手机是否还在。

因此,研究者指出,如果想减少幻觉振动,可以试试把手机换地方放,以阻止大脑对手机在的位置产生感官记忆(Deb, 2014)。

那么,直接戒断手机行不行?

答案有些tricky。研究发现,对于使用手机没那么频繁的人来说,直接把你的手机拿走,的确能够有效减少幻振,还有助于缓解焦虑。但注意,如果你是重度手机依赖者,虽然你更少幻振了(Rothberg et al., 2010),你却很可能因为手机离身而变得超级焦虑!(Rosen, 2013)       截图自Rosen, L. D. (2013). Phantom PocketVibration Syndrome. Psychology Today.

毕竟,如果你的手已经长在手机上了,是幻振还是真的振动,你都会点开消息的~(手动狗头

References:

Drouin, M., Kaiser, D.H., & Miller, D.A. (2012). Phantomvibrations among undergraduates: 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8(4), 1490-1496.

Deb, A. (2014). Phantom vibration and phantomringing among mobile phone user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literature.Asia-PacificPsychiatry, 7(3), 231-239.

Lin, Y.H.,Chen, C.Y., Li, P., & Lin, S.H. (2013). A dimensional approach to thephantom vibration and ringing syndrome during medical internship.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47(9), 1254–1258.

Rothberg,M. B., Arora, A., Hermann, J., Kleppel, R., St Marie, P., & Visintainer, P.(2010). Phantom vibration syndrome among medical staff: a cross sectionalsurvey.Clinical Research Ed,341, 6914.

Rosenberger, R. (2015). An experiential account of phantomvibration syndrom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ur, 52, 124-131.

Rosen, L. D. (2013, May 7).Phantom Pocket Vibration Syndrome.Psychology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