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大气首次3D呈现,风暴深度可达3000千米以上

北双子座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木星的红外和可见光照片。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朱诺号探测器于2016年进入木星轨道,迄今已经完成了37次飞行观测任务。朱诺号首席研究员Scott Bolton说:“此前,朱诺号对木星大气进行了深度观测。现在,我们把单独的信息碎片整合在一起,首次以3D方式了解木星美丽、狂暴大气层的运作机制。”这些发现近日被整合为多篇论文,发表在《科学》和《地球物理研究杂志:行星》杂志中。它们为人类了解木星的云下世界提供了新线索。

木星表面风暴迭起,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标志性反气旋——“大红斑”(The Great Red Spot)。这个比地球还宽的深红色漩涡,自两个世纪前被发现以来就吸引了科学家们的关注。新观测结果表明,气旋顶部较暖,大气密度较低;底部较冷,大气密度较高。反之,反气旋的顶部较冷而底部较热。

研究人员指出,这些风暴的高度远超预期。部分风暴位于云顶之下60英里处,包括大红斑在内的风暴绵延350公里以上——这意味着这些漩涡的覆盖范围已经超出了水凝结和云形成的区域。

除了强烈的气旋和反气旋,周身环绕的红白条纹(云带)也是木星的著名特征。强烈的东西向喷射流造成了这种条纹分明的景象。这些喷射流的深度可达3200公里左右。此次,朱诺号为喷射流的形成之谜提供了潜在线索:大气中的氨气与喷射流的运动方向一致。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Keren Duer说:“通过追踪氨气,我们在木星的南北两个半球都发现了喷射流的环流圈,它们本质上与控制地球大部分气候的法雷尔环流圈相似。地球每个半球只有一个法雷尔环流圈,而木星每个半球有8个环流圈,并且尺寸扩张了30倍。”

朱诺号数据还显示,云带在木星水云下约40英里处开始过渡。在浅层,木星云带在微波光中比邻近区域更明亮;而在深层水云之下,情况发生了逆转。英国莱斯特大学科学家Leigh Fletcher说:“这就类似于地球海洋温跃层的过渡层。”

五年之前,朱诺号在木星两极发现了巨大气旋风暴的多边形排列特征:北极的8处风暴呈八角形状排列,南极的5处风暴则构成了五角形。此次,科学家们利用木星红外极光绘图仪(JIRAM)确定,这种大气现象极具“弹性”,它们始终保持在相同的位置。意大利国家天体物理研究所科学家Alessandro Mura说:“木星气旋会影响彼此的运动,导致它们围绕一个平衡位置振荡。”就算气旋试图向极地移动,位于极地中心的气旋也会将它们推回。这种平衡关系解释了气旋的位置和数量问题。

科界原创

编译:德克斯特 审稿:西莫 责编:陈之涵

期刊来源:《科学》

期刊编号:0036-8075

原文链接:https://phys.org/news/2021-10-nasa-juno-science-results-3d.html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界平台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