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联打败德国,哈萨克斯坦为何成为贡献最大的加盟共和国

1945年5月9日,德国法西斯宣告无条件投降,二战欧洲战场以同盟国的胜利而告终。为了这个来之不易的胜利,苏联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苏联能以巨大的代价打赢卫国战争,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苏联工业积极生产武器,苏联军民的战斗精神,同盟国的支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值得注意——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积极配合。在支援苏联打赢卫国战争的所有加盟共和国中,为何哈萨克斯坦成为贡献最大的加盟共和国?

上图_ 苏联卫国战争中的苏联士兵

第一,除了苏联的主体——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哈萨克斯坦是苏联所有加盟共和国中参军人数最多的加盟共和国。

1941年6月22日,德军兵分三路闪击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全面爆发,位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加盟共和国迅速进入战争状态。仅有1000万人口的哈萨克斯坦就有150万人参战,其中有百万人直接参加苏联红军,60万人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根据战后公开的资料,哈萨克斯坦人民先后组建了14个步兵师和骑兵师,7个独立旅,1个高炮团,12个工兵营,2个汽车营奔赴前线参战。其中有316步兵师、第238步兵师、第38步兵师等部队做出重大贡献。这些部队后来都被改编为近卫军部队。

上图_ 苏联316步兵师首任师长潘菲洛夫少将 (左一)

在这些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中,以保卫莫斯科的第316步兵师最为有名。直至今天,我们还能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看到纪念“潘菲洛夫28勇士”的公园。

第316师于1941年7月组建于哈萨克斯坦,全师官兵大都为哈萨克族,其编制下3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和一个工兵团,全师官兵15000多人。这个师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表现突出。

1941年11月,316师在距离莫斯科不到40公里的地方抵抗德军进攻。当时,上级给316师下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坚守阵地。316师在阵地上足足坚守了4个多小时,让德军付出了惨重代价。到了11月16日,在莫斯科西郊的一个村子,316师步兵第1075团4连在指导员克罗奇科夫的带领下阻击敌军坦克部队。刚开始,战士们用反坦克炮向敌人坦克开火,反坦克炮弹打光后,战士们就用燃烧瓶和手榴弹炸毁敌人的坦克,还有的战士拿起炸药包,和敌人同归于尽。

上图_ 莫斯科保卫战,苏联士兵正在作战

战斗持续进行,4连反坦克分队的官兵大部分壮烈牺牲。克罗奇科夫指导员高喊“苏联虽大,我们已经无路可退,后面就是斯大林,就是莫斯科”的口号冲向了敌人。

克罗奇科夫连队的战斗是第316师保卫莫斯科的缩影,在整个莫斯科保卫战中,第316师有3600多名官兵壮烈牺牲。11月18日,师长潘菲洛夫也被德军炮弹击中,壮烈牺牲。

由于第316师在前线的誓死抵抗,苏联统帅部授予第316步兵师“近卫师”的称号,其改名为近卫第8步兵师。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近卫第8步兵师(第316步兵师)有14000名军人荣立战功,33人成为苏联英雄。

上图_ 哈萨克斯坦狙击手阿丽亚?摩尔达古洛娃

女兵阿丽亚·摩尔达古洛娃是哈萨克二战女兵的杰出代表。阿丽亚于1925年出生于哈萨克斯坦的阿克托别州,1942年,阿丽亚参军,成为一名狙击手。刚上前线两个月,阿丽亚就击毙了32个德军,她还发明了很多新颖的狙击战术。

1944年1月初,阿丽亚跟随苏军进攻列宁格勒附近的纳斯瓦火车站,驻守在火车站的德军用重机枪等武器堵住了阿丽亚前进的道路。危急关头,阿丽亚冒着生命危险跃出战壕,选好狙击阵地向敌人开火,连续击毙10个德军,而她本人也不幸负伤。当天晚上,德军炮弹袭击了野战医院,阿丽亚献出了年仅19岁的生命。直至牺牲,她击毙的德军有78人。

从上述的英雄故事就能看出,哈萨克斯坦军民是英勇善战的军民。每年5月9日,哈萨克斯坦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一直持续到今天。

上图_ 苏联民众在后方的工厂生产

第二,哈萨克斯坦是苏联二战时期重要的军火生产基地。

苏德战争爆发后,由于前线苏军指挥失误,苏联西部的大片国土沦陷,很多苏联工业只能东迁。而哈萨克斯坦恰好成为苏联战时军工生产的重要基地。1941年冬季,苏联将19家军工企业按照搬迁到哈萨克斯坦,并按照战争需求改造升级,提高了生产效率。1942年,搬迁到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工厂开始生产。

根据战后统计,哈萨克斯坦向苏联红军提供了总价值100亿卢布的武器弹药,其生产的199万发小口径炮弹能供应苏军200多个师,生产的185万发76毫米中等口径炮弹能供应苏军400多个师,生产的2万多发203毫米大口径炮弹能供应苏军20个炮兵团。在海军武器方面,哈萨克斯坦生产的鱼雷和水雷能满足苏联海军25个作战大队的需求。

除此之外,哈萨克斯坦还向苏军提供了13000多辆载重汽车,1500多辆牵引汽车,1万多辆辎重车和10万多匹战马。

苏军作战最大的亮点就是“大炮兵主义”,战前以数以千计的重炮把德军阵地炸成一片火海。没有哈萨克斯坦全力以赴的生产,苏军“大炮兵主义”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上图_ 苏军炮兵组

第三,想尽一切办法安置难民。

随着德军占领苏联西部的大片领土,很多老百姓被迫逃出家园成为难民。为了缓解苏联中央政府管理难民的压力,哈萨克斯坦政府在自身非常困难的前提下,以宽广的胸怀尽一切可能安置同胞。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进入哈萨克斯坦的40万难民,哈萨克斯坦政府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安置措施。哈政府将17万能参加劳动的难民分配到工厂和国营农场上班,5万多名有专业技术的难民被分到厂矿企业和科研场所上班。这种安置做法既解决了战时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又让难民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真可谓一举两得。

上图_ 苏联地图

第四,尽管哈萨克斯坦人民战时的生活相对贫困,但哈萨克斯坦人民仍然节衣缩食,尽可能支援前线。

根据战后苏联公开的档案,哈萨克斯坦人民向前线捐赠的物资足以装入1200多个火车皮,仅1942年上半年,哈萨克斯坦人民向前线捐赠了衣服130多万件。

正因为哈萨克斯坦人民通过直接参军、生产武器、捐款捐物、安置难民等多种方式支援苏联卫国战争,让哈萨克斯坦成为苏联打败法西斯的可靠大后方,也让哈萨克斯坦成为支援卫国战争做出贡献最大的加盟共和国。

作者:军事帅哥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哈萨克斯坦及其与中国新疆的关系》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第10章 《卫国战争时期的哈萨克斯坦》

[2]《画说二战之苏德战争》 徐焰 机械工业出版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