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豹咬死了100多只鸡,豹子为何会出现“过杀”行为?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透露了一段关于捕获并放归东北豹的现场视频,这本来是一个很常规的操作,但由于视频里面的内容,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

当时这只东北豹下山后潜入村庄的一处鸡舍里面,咬死了100多只鸡。蒙受巨大损失的农户,将这一东北豹投诉至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

其实这些年里面,豹子下山的事件越来越频繁发生了,比如在2020年末,河北承德市滦平县井上村的一农户家里,就闯入了一只华北豹,期间有8只羊被咬死了。

人们所热议的并不是豹子捕食牲畜的这件事情,而是它的“过杀”行为。

猫抓老鼠狼吃肉,豹子会捕食牲畜,这是出于它们的天性使然,但无论是东北豹还是华北豹,它们的体型都远比老虎小,别说100只鸡、8只羊了,就算是30只鸡、一只羊,它们也不一定能够吃得完。

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豹子的身上,雪豹、老虎、狼等大多数捕食者,均被观察到有“过杀”行为。明明是已经吃饱的情况下,为何猛兽们还会继续捕猎呢?

杀死猎物是捕食者的本能

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体内的养分储存起来,食草动物通过啃食植物获得能量,食肉动物通过捕食食草动物填饱肚子,大自然中的食物链一环扣一环,正所谓“羊吃草,狼吃肉”,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对于老虎豹子这类大型捕食者来说,捕猎就是它们获取食物最主要的方式。注意,这里说的是最主要的方式,而不是唯一的方式,因为物种演化到了当下,几乎所有的捕食者都具备机会主义,即捕食者也会食腐,清道夫与捕食者之间的界限早已变得十分模糊。

对于食肉动物来说,捕猎是天性,这个没有什么好解释的,就算是被误会了很久的斑鬣狗,过去人们认为它的主要食物来源方式是食腐,但后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它最主要的食物获取方式是捕猎,占比甚至高达96%,食腐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

而更具捕食行为的豹子,食腐属性只会比斑鬣狗低,其大部分食物,都是靠狩猎获得。

东北豹也叫远东豹,根据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东北豹的数量已经从2017年试点之初的42只,增长为60只了,这是一个可喜可贺的消息,但同时也让我们知道,东北豹的数量依旧非常稀少。

我国有2万多平方公里的栖息地适合东北豹生存,从理论上来看,能够容纳190多只豹子生存,而现在只有60只,远远没有达到环境容纳的额定容量,更别提饱和值了。

另一方面,针对东北虎豹栖息地猎物资源的改善,国家一直有分批野放有蹄类动物,比如第一批投放的梅花鹿已经野化成功,并很好地繁衍开来形成了野生种群。

对于东北豹来说,它们是不缺野生猎物的,之所以下山进村,很有可能是在探索领地的时候误闯,或者是一些较为弱势的豹子,被排挤到了领地的边缘地带。

猫科动物的藏食行为

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都是让我们“吃多少盛多少”,要珍惜粮食,但对于野生捕食者来说,却不是这样的,它们是能拿多少拿多少。如果没有人类驱赶的话,我相信该只东北豹会将鸡舍的鸡全部杀光。

因为对于动物来说,它们没有人类高度发达的文明,捕食看运气,吃了上顿没下顿是常有的事情,所以一旦机会来临,它们会尽可能地把握住,多捕杀一些猎物,吃不完的情况下就会藏起来,下次再吃。

藏食行为在猫科动物中很普遍,几乎整个现代猫科家族都被观察到有藏食的习惯,而豹子是其中的佼佼者。

豹子是极擅长爬树的一种猫科动物,在平日里,它们捕猎成功之后,会将猎物拖到树上进食,这样就能避开一些天敌和别的食肉动物。

由于豹子将猎物藏到了树上,能够有效地避免被其他食肉动物夺了去,所以它们就更加肆无忌惮的过度捕猎,放心地藏起来,而不用为此担心。

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动物来说,这个道理也是通用的。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动物,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习惯。

根据陆地上的环境,大致可以分为草原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狮子属于草原生态系统下的捕食者,而东北豹则属于森林生态系统下的捕食者。

虽说狮子和豹子都有“过杀”的行为,但狮子的要小得多,它们更倾向于吃多少就捕多少,不如捕杀一头角马就能满足狮群所需,就不会浪费力气去再捕多一头。

为何会造成这种差异呢?原因就是跟环境有关,草原生态系统下,拥有较多的“清道夫”。

比如棕鬣狗、兀鹫等等,它们寻找动物腐尸的能力十分出众,如果狮子过度捕猎,将没有吃完的食物藏起来,很快就会被它们发现并吃掉,对于狮子来说,是很不划算的。

于是草原上的捕食者们都学乖了,与其浪费体力为他人干活,倒不如吃一餐捕一餐。草原上的豹子由于会爬树,“清道夫”们奈何不了它,所以它就没有这方面的困扰。

森林生态系统下,“清道夫”压力没那么大,即便多捕了一些猎物,吃不完藏起来,也有较大的概率还是属于自己的,于是它们就会趁着行情好的时候多捕一些猎物放起来,以待不时之需。

那么森林生态系统下的捕食者,“过杀”行为也会更严重一些。综合来看,东北豹下山进村后,即便吃不完的情况下,也会咬死100多只鸡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