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猿人遗址:为什么说人类历史从这里开始?

作为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人们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很多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居住遗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算“蓝田猿人遗址”了。

实际上,蓝田猿人遗址一共有两处,分别是:陕西省蓝田县灞河南的公王岭上;蓝田县泄湖镇附近的陈家窝村。这两处地方,都是依山傍水,景色宜人。优越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合古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1959年,地质部的曾河清在蓝田发现一个新生代良好的剖面。同年,中国科学院的刘东生教授对蓝田泄湖镇和西安市郊区的第三纪地层进行了划分。

四年后,即1963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野外工作队,在泄湖镇北的陈家窝村进行初步发掘,发现了一些石器和动物化石,之后又在县药材公司的化石堆里,发现了一枚可疑的哺乳动物牙齿。

之后,在对陈家窝进行二次发掘时,发现一具完整的女性古人类下颌骨化石,一些动物化石以及不少石器。

经鉴定,陈家窝猿人距今约50万年,公王岭猿人距今80万年左右。这些猿人同属一个类型,按国际惯例,将它们定名为直立人蓝田亚种,俗称蓝田猿人。

随着“蓝田猿人”的发现,立即引起国内外关注,它不仅证明了人类起源的多元论,还丰富了“人类起源于亚洲论”的实物资料。

1982年2月,“蓝田猿人遗址”被国家批准成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出土于陈家窝的老年女性猿人的下颌骨化石,颌体粗且壮,唇面联合部突起以及联合棘都十分明显;二腹肌窝位于下颌骨下边,而联合部高度与额孔的高度差别非常大,前部倾角和白齿列角都相对小。可见,与北京猿人比起来,两者还是很相似,但是前者则更为原始些。

相较于陈家窝的老年女性猿人,在公王岭上发现的中年女性猿人头骨化石,原始性则更加明显。公王岭遗址位于蓝田县城东南17公里的公王岭村南公王岭北坡的西端。

这里出土的猿人头骨化石,计有完整的额骨、顶骨的大部分、左鼻骨的大部分、右侧颞骨的大部分、右鼻骨的鼻根部以及右上颌骨的大部分,并附连有左上颌骨的体部、第二、三臼齿和额突部。

1964年5月23日在野外挖出的一个左上第二臼齿是连于左上颌骨的,头盖骨、鼻骨、上颌骨和牙齿都是一个个体,且牙齿粗大,齿冠粗短。当然,牙齿的磨耗度也比现代同龄人严重,依次可估计蓝田猿人的年龄约为三十岁。

不过,它的脑容量只有780ml左右。虽然要比如今生存的种类猿的最大脑容量要大,但是却比北京猿人的脑容量(约800ml)要小,比现代人的脑容量(约1400ml)更小。可见,它也只称得上是一种脱离古猿不久的人类。

与蓝田猿人化石同时出土的,还有四十多种动物化石,主要有:蓝田金丝猴、复齿拟鼠兔、鼯鼠、黑纹仓鼠、姬鼠、华南豪猪、东方剑齿象、剑齿虎﹑更新猎豹、变异狼、李氏野猪、毛冠鹿、公王岭大角鹿、短角丽牛、鬣羚等。这些属种一般都处于中更新世时代,比周口店中国猿人地点的动物群或许要稍早一些。

不过,其中也有很多动物是属于热带地区的。这就间接证明,陈家窝子遗址与公王岭遗址所处地区在远古属于温暖湿润气候。这里森林、草原茂密,植物果根等为为猿人提供充足的食物;动物繁多,也可供猿人猎取肉食;充沛的河水,还可供猿人饮用。

总之,这一地带十分适合处于原始社会的蓝田人,过着群居生活。

作为人区别于猿的评判,工具必不可少,蓝田猿人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打制的粗石器。主要有以下几种石器:

大尖状器。与等腰三角形相似,由一扁长的红褐色石英岩砾石制成。后部厚钝,向前厚度逐渐变薄,形成一个略扁的尖端。在两侧边缘进行单向加工,左侧只限于前半部,刃缘较直。右侧刃缘曲折不平。加工的一面有多个大石片疤;后部圆钝,背面凸起,砾石面保留下来。

手斧。一面扁平,另一面弯曲,其切削缘与石斧相似。

石球。制作较为粗糙,但在遗址中发现很多,据猜测或许是一种狩猎工具。

盘状器。一般由厚石块打击而成,一边保留砾石面,其他各边都有交互冲击的痕迹。

砍砸器。一种砍砸东西的工具,形状有:大型盘状、中小型多边和小型等砍砸器。

刮削器。一般用石片或碎石块加工而成,形式有:直刃、凸刃、凹刃和复刃四种,作用是剥取兽皮和刮削木棍。

蓝田猿人制造石器的原料,基本源于石英岩、脉石英、石英砂岩和砾石。由于技术水平低,石片多数是不规则状的,有的加工完第一步就直接使用了,手法非常粗糙。

蓝田猿人的发现,不但扩大了世界古人类的分布范围,还对研究古人类学、古生物学、古植物学、古气候学及第四纪地层学、地质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加强了人们对陕西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摇篮之一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