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5亿年间,陨石攻击对地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木星和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是地球外星物质的主要来源。

phys.org网站当地时间6月8日报道,瑞典隆德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追踪了过去5亿年间攻向地球的陨石通量。他们得出了与当前理论相反的结论:小行星带的重大碰撞事件一般不会影响陨石与地球的碰撞次数。相关研究论文即将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自19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地质序列,以重建数百万年来植物群、动物群和气候的变化情况。然而,他们对古代陨石通量几乎一无所知——因为撞击事件很罕见,并且撞击天体在落入地球、遇到氧气后,很快就会被分解。本次研究中,科学家们重建了过去5亿年间陨石对地球的撞击情况。隆德大学地质学教授Birger Schmitz说:“此前,研究人员认为流向地球的陨石通量与小行星带的重大碰撞事件有关。然而,新研究表明,陨石通量一直非常稳定。”

在调查过程中,研究人员用强酸溶解了取自古代海床的近10吨沉积岩。沉积物中含有陨石残留物,能帮助研究人员追溯它们掉落到地球的历史。陨石中含有的少部分铬氧化物非常耐降解,因此,研究人员从陨石中筛选出氧化铬微粒,作为具有丰富信息的时间胶囊。Schmitz教授说:“这些沉积物代表了过去5亿年间的15个周期。我们从大约10000颗不同类型的陨石中提取了氧化铬。化学分析技术让我们确定了氧化铬微粒对应的岩石种类。”

每年有数千陨石坠落地表,而被科学记录的太空岩石超过60000块。这些太空岩石源自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Schmitz教授说:“我们非常惊讶地发现,在过去5亿年间发生的70次最大规模的小行星碰撞事件中,只有一次增加了流向地球的陨石通量。出于某种原因,大多数岩石都留在了小行星带中。”

研究人员表示,新研究不仅颠覆了此前颇为流行的陨石通量理论,还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帮助人类了解哪些天体最容易与地球发生碰撞,以及它们起源于何处。从地质时间角度来看,千米级天体与地球相撞的频率最高。6600万年前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事件:一颗直径超过10千米的天体撞击了尤卡坦半岛,诱发了地球变暗、恐龙大量死亡的悲剧。

Schmitz教授总结道:“在未来,即便是小行星撞击临居民区海域,也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我们可以利用这次的研究成果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科界原创

编译:德克斯特 审稿:西莫 责编:陈之涵

期刊来源:《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期刊编号:0027-8424

原文链接:https://phys.org/news/2021-06-earth-meteorite-impacts-million-years.html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界平台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