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副其实的“人类伙伴”:汪星人天生善于与人交流

狗狗被评为“人类最好的朋友”,因为它们可以很好地和人类互动。近日,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狗狗的这种社交能力可能并非习得的,而是在它们出生后不久就出现了。

这项发表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的研究还证实,遗传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狗狗在社交活动中表现得比其它同类更好。“我们发现,和人类相似,狗在幼年时期就已经具备了以这种社交方式进行互动的生物学基础。”论文的第一作者、亚利桑那大学社会与行为科学学院人类学博士后Emily Bray说。

为了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在狗狗的交流能力中所扮演的角色,Bray和同事们观察了375只8周大的服务幼犬在一系列测试任务中的表现。他们为幼犬准备了4种不同的任务。在任务一中,一名实验者将食物藏在两个翻倒的杯子中的一个下面,然后指着它,看小狗是否能读懂手势。在任务二中,研究人员在正确的杯子旁放了黄色的方块,指示狗狗应该去哪里找食物。另外两个任务旨在观察幼犬注视人类面部的倾向。在一项任务中,研究人员用“狗导向语言”(人们有时对婴儿说话时使用的尖锐声音)对小狗说话,然后测量小狗注视人类的时间。在最后一个任务中,研究人员将食物密封在一个封闭的容器中,然后把它送给小狗,以测试小狗多久会向人类寻求帮助。

由于研究者了解每只幼犬的血统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亲缘关系,因此可以判断它们的行为差异是否源于遗传因素。结果显示,幼犬的行为差异有40%以上可以用遗传因素解释。此外,虽然许多小狗对人类的肢体和语言暗示都有反应,但它们很少在最后一项任务中寻求人类的帮助。这表明,虽然幼犬出生时就知道如何对人类发起的“交流邀请”做出反应,但它们主动发起交流的能力可能稍晚才会出现。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对狗狗的这种能力很感兴趣。但对于这种能力究竟来自生物学本性还是经由后天与人类的交往习得,一直存在争论。”论文的作者之一、人类学助理教授兼亚利桑那大学犬科动物认知中心主任Evan MacLean说,“我们发现其中肯定有很强的遗传因素在起作用。”

这和我们在人类婴儿身上看到的情况类似。“就语言学习而言,孩子们在实际说出部分单词之前就能理解我们在说什么。”Bray 说,“小狗的情况也类似,它们理解社会传达给它们的是什么。但从发育的角度来看,由它们发起交流还需要一段时间。”

科界原创

编译:橘子 审稿:西莫 责编:陈之涵

期刊来源:《当代生物学》

期刊编号:0960-9822

原文链接:https://phys.org/news/2021-06-puppies-wired-people.html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界平台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