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衣服、近看人,要不你颓到极点,要么你精致无比

乡土中国中描述的血源型社会已经不复存在,鲁迅笔下的社戏、闰土,早已不复存在。高楼大厦林立下的城市,人与人之间急需要告诉你,我是谁。为此,符号成为彼此认知最重要的载体。

工具、器具、道具,3块钱的打火机是工具、300块的Zippo是器具、3000块都彭打火机是道具,所谓消费的剧场效益就是在消费道具、消费器具,甚至购买的本身就是在消费符号。爱马仕、LV从某种意义上卖的更好、消费者更愿意去消费,恰恰是因为其符合足够大。肚腩下金灿灿的H,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的妖艳。

我们生活在一个陌生人社会,城市越大越陌生。显性信息不足以传递有效认知,名片上面密密麻麻的字也只是随手就扔的无效信息载体,还不如看看你朋友圈,更有认知效率。事实上,隐性信息也许才是人们判断的标准——没有人愿意通过你的朴素,继续了解你的深度。老话说什么来着:人靠衣服、马靠鞍,远看衣服、近看人。

开什么车、带什么表、穿什么衣服,这些不重要这些又很重要。一次回老家发小找我和朋友吃饭,吃完饭发小说:你穿的不像个牛逼的人,纵然你很厉害,但是还是要注意这些俗世。要不你颓到极点,要么你精致无比。我想了想也对,生活在俗世,咱们都是俗人。所以,你要尊重俗世的认知——阅历越多、越容易接受,经历的越少,越容易,固执。

人靠衣服、马靠鞍,远看衣服、近看人,这叫形式大于内容或者说:形式就是内容,内容就是形式。就好像朋友问我,你天天写文章哪里来的那么多内容,我说:文章好不好,表面上取决于你对文字排列组合,更本质上,取决于你的排列组合,说的庸俗点就是码字。多花点时间构思立意,多花点时间研究形式,好文章自然就能写出来。当然,前提是你给一直写下去,这就叫做:搜尽奇峰,打草稿。

韩信为什么非要要刘邦封坛拜将,诸葛亮借东风建七星坛,并派120个侍卫侍奉左右,这是做给别人看的、做给天下看的、做给后人看的,走形式?不,做形式就是做内容,形式本身就是内容。

最后讲个故事国外有过一个实验:挑选了100位25岁左右的年轻人,让他们以经理助理的身份入职不同的公司,让其中50人穿得非常体面,另外50人穿得比较落伍,以此来考察办公室秘书对不同穿着的人的合作态度。他们都会对秘书下一个命令:“小姐,请帮我把这些文件找出来,送到我的办公室来。”实验结果怎么样呢?穿着体面的50人当中有42人顺利得到了文件,穿着落伍的50人当中只有12人得到了文件。先敬罗衣、后敬人这是普遍、这就是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