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去的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是可有可无的?

今天最为流行的货币起源论是亚当·斯密提出来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从分工的角度论述了货币的起源。他说:“导致货币出现的原因是分工,由于分工的确立,致使每个人必须依靠交换来生活,最原始的物物交换有许多不足,经过人类漫长的改进和演变后,金属货币最终出现,成为了人类最终选择的交易媒介。”

由于《国富论》被公认为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后世经济学家基本上都继承了斯密对货币起源及本质的主张。从斯密开始,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是为了解决交易流动性而生的。这个观点导致著名的货币面纱论出现。货币面纱论认为,货币可有可无,只是让交易更加流畅而已。今天来看,这个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其问题关键就在于没有理解货币的起源。

斯密的货币起源论可能是违背历史的,这导致他关于货币的两个结论或许是错误的:第一、货币的出现很可能早于分工,货币不是源自物物交换;第二、货币的出现并不是为了解决交换的便捷性问题,即便当今货币的核心作用也不是解决交换的便捷性问题。

我们先来探讨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货币不是源自劳动分工和物物交换?我们将假设场景迁移到千万年之前的史前时代。当时,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经常朝不保夕,整个族群的人都在从事狩猎和采集工作,任何人从事与生产食物无关的工作都将面临饿死的风险。所以,不会有专门生产石斧的人存在,劳动分工也不可能出现。

另外,物物交换需要满足双重需求,即双方的交易需求正好在同个时间点、空间点上相互满足,交换才能够达成。但所有人都在从事打猎和采集工作,并且没有剩余食物可供交换。所以,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劳动分工和物物交换都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为什么会出现呢?这时的货币是怎样一种形态呢?

当时的货币主要解决的是人类挨饿的生存问题。在当时,打猎是获取食物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但打猎同时也是一个高度不确定性的工作,要么人带着猎物一起回来,饱餐一顿;要不人回来了,两手空空,只能挨饿。加上当时缺乏存储技术,当天获取的猎物如果没有吃完就容易腐烂,而当天没有打到猎物的人则要忍受饥饿。这该怎么办?

这时,交换就出现了,但不是物物交换。简单来说就是,甲今天没有食物,乙打了一头猎豹回来。甲面临挨饿,乙的剩余豹肉可能会腐烂。一贫如洗的甲又没有任何物品可以与乙交换豹肉。这时两个人便商量,乙借一条豹腿给甲,甲承诺下次打到猎物时归还一条豹腿或者一只小鹿。乙为什么愿意借豹腿给甲?因为哪一天乙也可能面临甲一样的挨饿窘境。

甲和乙的这种交换不是物物交换,不是空间的交换,而是一种借贷跨期交易,属于时间的交换。这个观点与斯密的分工理论是不同的。斯密认为,先有劳动分工,后有物物交换,再有货币。但是,时间的交换要早于劳动分工和物物交换。这个推理的逻辑要比斯密的逻辑更加符合历史。在当时的情况下,更可能、更需要的交易是时间的交易,也只有通过时间的交易才能解决人类延续的问题。在这个交换中,甲避免了挨饿,乙也获得了调节的福利,下次自己挨饿时也可以用同样的办法获得食物。

这里的问题在于:为什么乙会信任甲有能力或有意愿偿还食物?乙当然会担心甲违约或无能力履约,这就是交易的不信任问题。不信任来自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动机。这时该怎么办?这时就需要引入信用担保机制和监督机制。在当时,族长威望是最重要的信用担保,族群监督是最重要的信用约束。从族群、部落到村落、宗族,这种相对封闭的社会存在一种天然信用约束机制。甲如果违约很可能会遭到族长的严惩,甚至被赶出族群。

于是,在这笔跨期交易中,甲向乙借豹腿存在一份隐性的借贷合约。这个借贷合约就是欠条,欠条就是一种货币。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析:假如这是一张有形的欠条,同一族群中的丙也认可这个欠条的信用,丙用剩余的虎头与乙交换欠条。日后,丙可以用这个欠条向甲交换豹腿。这样,这个欠条就成了通用欠条。而这个通用欠条与我们今天使用的信用货币本质是一样的。

但是,早期的这种交易和货币并没有文字记载,也没有像羊皮、贝壳这样的真实证据。时间交易是一种无形的交易,借了食物,隔几天还上,交易就完成了,货币虽然在其中起到了交易媒介的作用,但却无影无踪。以至于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误以为这种跨期交易和金融信用是在劳动分工、物物交换之后产生的。

我们今天也只能推理这种交易以及货币曾经发生过,这种推理符合逻辑,但是缺乏证据。不过,日本经济史学教授黑田明伸在古代日本、中国都找到了大量类似的案例。黑田明伸教授查阅了大量中西方古代及近代货币史料后,写了一本书叫《货币制度的世界史》。他在书中将货币归纳为“内部货币”和“外部货币”。内部货币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商品货币,功能是“物品的交换”,外部货币指的就是上面讲到的欠条,黑田明伸称之为债权债务类货币,这类货币的功能是“时间的交换”。

纵观人类货币史,商品货币、金属货币被广泛使用于物物交换之中。但是,在人类社会早期,很长一段时间应该是“时间的交换”,而不是“物品的交换”。

黑田明伸教授举了一个日本的例子。在近世日本,政府没有办法像中国政府一样提供足够的金属货币,大部分集镇和村落都处于货币奇缺的状态。为了解决交易流动性问题,日本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基于村民信用,通过欠条的方式来实现商品交易。这种交换在过去中国的农村也经常发生,比如村民之间相互换工,我家农忙时向你家借工,你家农忙时我家来还工。这里的借工、还工,就是时间的交换,并且使用了欠条类货币。

到这里,我们就能够得出两个重要的结论:第一、时间上的跨期交易是最早的交易,诞生于劳动分工和物物交换之前;第二、货币起源于跨期交易,而不是物物交换,无形的欠条是最早的货币。

所以,货币诞生并不是为了解决交易流动性问题的,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货币是为了解决交易不信任问题而出现的。不管是物物交换,还是跨期交换,都面临严重的交易不信任问题。如果没有货币,交易就很难展开,甚至不可能展开,这就是货币的价值。不管是古代的欠条类货币、商品货币、金属货币,还是现代的信用货币,都是为了解决交易中的信用问题。只是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的人们寻求不同的信用标的和信用机制,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货币以及货币制度。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