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为什么不支持秦国统一六国?

吕不韦是秦国后期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他商贾出身,早年不惜以倾家之资金帮秦国质子子楚夺得秦王宝座,他也因功封侯拜相,成为秦王子楚的左膀右臂。

子楚英年早逝后,秦王之位由他的长子嬴政继承。当时嬴政年仅十三岁,所以吕不韦便以相邦身份协助其处理军国大事,为了表示对吕不韦的尊重,嬴政尊称吕不韦为“仲父”。在此后九年时间里,“仲父”吕不韦担任着秦国实际掌权人的角色。

随着秦王嬴政日渐成长,他与吕不韦之间嫌隙越来越大,其中两人关于秦国是否应该东出攻灭六国的分歧尤为明显。嬴政认为秦国一家独大,早已具备了攻灭六国的实力,而吕不韦则总是以时机尚未成熟进行推脱。期间秦军虽然多次东出对赵、魏等国发起军事打击,但遵照吕不韦的指示,每次都是干一票就走,完全没将灭国战考虑在内。那么问题来了,吕不韦为什么不支持秦国统一六国呢?我们无法得知吕不韦当时的真实想法,但可以通过后来发生的历史事件倒推吕不韦的做法是对是错。

秦王嬴政亲政后开始积极筹备统一大计。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在九年时间内相继攻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从这个结果来看,显然是嬴政对,吕不韦错。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却让人对这个判断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

秦在统一天下前威震西陲数百年,在“战国七雄”中位列榜首也有一百多年时间。然而秦统一六国后仅仅过了十四年就被推翻,从鼎盛到衰亡的速度之快足以使旁观者感到费解。

有人认为秦亡于暴政。可事实上,从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的资料来看,秦的暴政与东方六国并无本质不同,百姓们早已习惯了这种压迫。所谓的“天下苦秦久矣”其实只是反秦宣传口号,当时天下百姓一直都很苦,谁来当这个家都没什么区别。

还有人认为秦亡于二世昏庸。秦二世是个昏君这点没什么可争议的,可问题是他上台没多久就出现了天下大乱,古代交通、信息都极不发达,许多地方甚至都不知道皇帝老子已经换人的事情。所以把“黑锅”都扣到秦二世头上未免有失公允。换句话说,如果秦二世接手的不是个“烂摊子”,那么他再败家也能败个好多年,怎么都不至于屁股还没在皇位上坐热,各地反秦的浪潮就已汹涌而至。

所以造成秦朝短命的主要原因并非暴政,也非秦二世太蠢(事实确实很蠢,但根本问题不在他身上),而是秦统一天下的战略存在硬伤。

如果把“战国七雄”比作七家大公司,那么秦国就是具活力和前景的公司。其他六国要么主营业务停滞,找不到发展方向。要么日薄西山,无力改变。按照这种趋势下去,秦国会越来越好,而东方六国则会越来越烂。然而秦始皇一口气将六国全部吞下后,秦国本来拥有的大量优质资产需要不断填补到六国的不良资产中,结果把最具活力和前景的秦也硬生生拖垮了。类似情况在现今的大集团并购中也很常见,一家质地优良的集团公司在进行盲目扩张并购后反而使自己深陷泥潭。

再来说回吕不韦。吕不韦执政时期的战略思想就是对东方六国进行军事压制,过一阵子出来打一下,然后胁迫对方割地赔款,秦国要钱、要人、要地盘,但不要你的国家。如此一来,秦国越来越强,而东方六国则成了秦国嘴边的肥肉,什么时候想吃就吃,又无需付出巨额的治理成本。等到六国被吸干榨尽,国内民怨沸腾的时候,秦再迈开统一天下的步伐显然更为有利。

因此,如果当时秦国能沿用吕不韦的治国策略,统一天下的时间可能会延缓,但秦朝国祚大概率不会短短十四年就宣告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