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消灭越南河内鼠灾,政府发布悬赏令,却导致“无尾鼠”泛滥成灾?

眼镜蛇效应

相传在英国殖民印度的时期,印度地区眼镜蛇泛滥成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的统治者想到了一个办法:让民众参与到捕蛇的行列当中,并且对外宣称,只要捕到眼镜蛇,就可以拿着眼镜蛇换取赏金。

这个消息发布之后,广大的民众纷纷参加了捕蛇的行列当中。起初,捕蛇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随着蛇被捕得越来越少,捕蛇难度也开始指数级增加。于是,有人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饲养眼镜蛇,然后换取赏金。这个办法被其他人纷纷效仿,后来被统治者发现,取消了这个政策。这直接导致饲养眼镜蛇没办法挣钱了,于是大家纷纷把家养的眼镜蛇放生。结果,眼镜蛇再次泛滥,数量比之前还要多。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弄巧成拙”的事情叫做:眼镜蛇效应。印度到底有没有发生过上面这样的故事,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不过,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那就是“眼镜蛇效应”真的是无处不在,而且在历史上就曾经发生过类似的。历史上有记载的“眼镜蛇效应”事件有很多,最早的应该是法国殖民越南时期,河内鼠泛滥成灾的故事,那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河内鼠泛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来担任法国总统的保罗·杜美(Paul Doumer)在越南任职,职位是:法属印度支那的总督。他管辖的地方相当于现代的越南,老挝和柬埔寨。

他在任职期间,为当时的管辖的地区配备了很多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当时的首都河内(也是现在越南的首都河内)配备大量的基础设施,甚至有座桥直接用他的名字来命名。

在众多的基础设置中,包括了一条长达14.5公里的下水道。这条下水道并没有来得及造福人们,相反给人们带来了灾难。由于下水道阴暗潮湿,老鼠白天躲起来,晚上可以通过下水道到处游荡,随着时间的推移,老鼠的数量开始大规模增加,达到了泛滥成灾的程度。

(河内下水道地图,1925年)

这件事很快引起了当时统治者的注意,考虑到老鼠可能会携带鼠疫,很有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流行病。于是当时的统治者决定尽快消除鼠灾。

为了加快除鼠的进度,他们想到发动群众的力量。具体的办法就是捕到老鼠就给相对应的酬劳。可问题来了,如果大家都把老鼠抓来,那老鼠肯定要堆积成山,这也会增加鼠疫爆发的风险。于是,当时的统治者采用的一个巧妙的办法,那就是要求捕鼠人抓到老鼠后,把老鼠的尾巴割下来,用老鼠尾巴来兑换报酬。

于是,在当时的河内地区,人民群众就开始踊跃的捕鼠,连续两个多月,几乎每天都有上千只老鼠被捕杀。即便是如此,当时的统治者也发现,每天捕到的老鼠非但没有减少,还一直在增加。更离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街上出现了很多“没有尾巴”的老鼠。后来,他们才发现,民众捕鼠后,并没有把老鼠杀掉,而只是切掉了老鼠的尾巴。而丢掉尾巴的老鼠并不会死,它们还会继续繁殖出大量的老鼠,多一只老鼠,多一条尾巴,就多一份报酬。甚至有的人认为这样的速度还是不够快,于是开始养殖老鼠。

面对这样的局面,当时的统治者果断取消了捕鼠的报酬。但结果就是,老鼠非但没有减少,还比以前多。那些养殖老鼠的人,甚至还把养殖的老鼠放生,进一步加剧了老鼠的泛滥,老鼠的数量变得比没整治之前更多。河内鼠泛滥和印度眼镜蛇泛滥不同,它是历史上切切实实的记载,是真实发生过的。

总结

实际上,眼镜蛇效应还有很多,不仅存在于保护生态环境中,同时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也时有发生。比如: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等,它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结果都和出发点背道而驰。

这也告诉我们凡事要思考全面,不能仅仅看到好的一面,而要考虑清楚这样做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会不会是另一个“眼镜蛇效应”的大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