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三峡大坝,为什么洞庭湖和鄱阳湖流域还是会出现洪水?

今年,我国发布多条洪涝灾害预警,全国共有433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其中109条河流发生超保洪水,33条河流发生超历史洪水。长江流域的洞庭湖以及鄱阳湖大多数地区水位升高,这其中,鄱阳湖各个水位站,发生全线超警,至少有4个水文站超过了1998年历史洪水水位。可以说目前鄱阳湖已经全线告急。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我们已经有了三峡大坝工程,为什么长江下游的地区还是会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呢?

三峡大坝工程的防洪

在历史上,长江流域就是一个洪涝灾害频发的地区,这是因为长江流域上游有一个有着“中华水塔”之称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冰山上储藏着大量的淡水,这些水成为了长江、黄河以及澜沧江等多条河流的源头。

当冰川融水不断地向下游流动时,形成河流,而河流流经区域的降雨也会补充到河流中,逐渐汇聚成为了一条条大河,长江就是这么来的。

长江水量非常丰富,这是因为长江流域属于季风气候,而且位于我国800毫米降雨量以南,每年降雨量大,且比较集中。在汛期时长江流域流淌的水量占据长江流域总量的80%。

也就是说,长江在大多数时候水量并没有那么高,但在汛期的一两个月内河流会发生猛涨的现象,而在此期间,长江就会因汛期水量过多而发生洪涝灾害,在过去,长江几乎每隔10年左右就会发生1次较大的洪水。

三峡大坝工程的修建,就是为了抵御这些洪水。当长江上游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时,三峡大坝可以拦截洪水。比如说:三峡大坝的上游降雨量达到了每秒7万立方米,而下游河流的承载能力只有每秒5万立方米,一旦超过这个数字,将会造成三峡大坝的下游发生洪涝灾害。

那么,三峡大坝就会在汛期来临前,将蓄水量降低到145米,而三峡大坝的正常蓄水量是175米,这样多出来的空间就可以储存221.5亿立方米的水。

与此同时,三峡大坝在拦截上游的洪水时,三峡大坝自身也会开启泄洪口泄洪,只不过会控制流量,比如说泄洪口的泄洪量是2万立方米每秒。这就相当于我们小时候学到的一个数学题,泳池一边以7万立方米每秒的速度进水,同时又以2万立方米每秒的速度放水,问想要填满容量221.5亿立方米的空间,需要多少时间?

答案是12-13天。

也就是说,如果三峡大坝的上游发生7万立方米每秒的暴雨,那么凭借三峡大坝可以抵挡12-13天的连续洪水。而在历史上,发生这件事情的概率其实非常低,所以三峡大坝能够抵抗万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为什么长江中下游依旧出现洪水?

虽然三峡大坝的存在能够抵御长江上游的特大洪水,但是发生在三峡大坝下游的洪水,三峡大坝就无法阻拦了,这是因为河水无法倒流。

三峡大坝下游从地势上看属于我国第一阶梯,地形较为平坦,洪水一旦形成,将会向河道周围蔓延。

除此之外,今年也是弱厄尔尼诺年,根据以往经验,厄尔尼诺现象每次发生时,都会导致我国降雨量增多。

我们常说天灾人祸,此次洪灾的发生除了天灾之外还有人祸的因素。在历史上,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水域面积比现在要大许多。

比如:洞庭湖的水域面积从清朝的6000平方千米,变成了今天2579.2平方千米。

鄱阳湖和洞庭湖一样,水域面积也在不断缩小。

除了这两大湖面积不断缩小之外,还有许多小型湖泊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了。造成湖泊面积缩小以及消失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围湖造田。

在过去,长江中下游虽然也是平原地区,但有许多湖泊,这些湖泊在汛期时能够起到储存洪水的作用,让当地的洪水不至于泛滥成灾。但由于人口不断增加,人们围湖造田,不断侵占原本属于湖泊、河流的土地,使得湖泊面积不断缩小,河流宽度不断变小。

(太白湖)

当湖泊消失或者缩小之后,能够吞吐的水量就变少了很多,也就无法起到拦截洪水的作用。这使得发生洪灾的概率越来越高,当较多的洪水超出了河流的水位线时,洪水就会向河流四周蔓延,使周围成为泽国,给人们带来严重的损失。

还有,在过去人们乱砍乱伐,使得长江上游地区的森林植被大幅减少,以至于水土流失严重,而流失的水土又会抬高当地河流的河床,使洪灾越来越容易发生。

虽然修建水库能够拦截一部分洪水,但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本就是地势较低的平原地区,注定了无法修建大型水库,所以拦截洪水的能力也会减弱,一旦发生超大降雨,长江中下游地区依然有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

幸运的是,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些,并开始退耕还湖,注重上游植被的保护,但是这些工作需要多年才能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