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在出名前,其作品并不被看好,而出名后有的人就开始夸好?

我觉得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和它的悲哀,从事艺术的人,他们的思想大多是超前的,而跟他同时代的人大多是理解不了的,其实不光是画家,其它艺术门类也是如此,包括作家,从事这些的人,他们不可能是一个社会活动家,所以不可能在当世就被人认可,如果他能够活跃在当世的舞台,那么他的作品在死后有可能变成不值一钱的东西,没有耐得住寂寞的心,想要在某一领域出成果,其实是不可能的,画家也是如此。

大家最熟悉的画家莫过于梵高,他的一生都比较孤僻,另类,生活的也不是很好,生前他的作品也不被世人所认可,按照生前的评价,是一个失败的典型,但是一旦到了“盖棺定论”的时候,人们才开始认真审视他的成就,才发现了他作品的价值所在,这不仅是梵高一个人的悲哀,也是从事这项艺术群体的悲哀,不能让一个拥有天赋的人体面地存在,而有些在当世站在制高点的“名人”,生前作品被过高地评估,死后被弃之如敝屐,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是不是该学会思考呢?

说出来大家可能都难以想象,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终生活在贫困县附近,说他穷死的都没有问题,有一个关于他的故事:他的债主让他在欠条上签字,结果他在借款的金额后面多写了一个零上去,债主好心提醒说“少一个零你都还不起,还多写了一个”,巴尔扎克说“反正我也还不起,为何不让你高兴一下,多写几个零给你,就又添加了几个”,这种斯文扫地的事情在国外也是时有发生。

再说清朝的曹雪芹,用毕生的精力书写了一部《石头记》,他就是一个不善于经营的人,除了呕心沥血地创作,其它谋生手段一点没有,也是在饥寒交迫中,累饿而死,但是他的石头记(红楼梦)在他死后,养活了多少人,现在还有多少“红协”之人靠着研究他和他的作品谋生,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但是这就是现实,改革开放初期经常有人说“研究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其实跟这个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也是一种社会的常态,会经营的,可以名利双收,而有些潜心研究和搞创作的人,却因不会经营和专营,而被社会所遗弃,他们的业绩和作品只有等到死后才被世人所发现。

至于死后才被发现和推广,因为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他们已经不可能跟当世人来争饭吃了,所以大家也愿意把他们拿出来说事,这就是社会现实的一面,想要留有传世之作,就得耐得住寂寞,很少有人能够在生前做到让传世作品与名利兼收,其实不止是画家,其它创作领域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