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大海的鱼,为什么要在鱼肚子上扎一个洞?

首先,这个做法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有一定科学依据,几乎全世界都有这么操作的人。

只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追踪那些被钓上来后放生的鱼的存活率,发现给鱼肚子来上一针对一些鱼存活率确实有帮助,而对一些鱼却没有太大帮助。

我先来说说它为什么有一定科学依据!

鱼的气压创伤

我们知道,随着水深的增加,压强逐渐增加,而海洋的鱼类是分层而居的,每一个物种都生活在自己舒适的水深,换句话说,每个物种承受的水压是不同的。

当深海的鱼被钓出来的时候,由于压强的变化,它们将承受巨大的气压创伤,这有点像我们去高海拔的地区不能适应一样。

但是鱼类的气压创伤比我们要严重得多,典型表现就是眼睛肿胀,肚子膨胀,有时候甚至肠从尾部凸出,胃从嘴里凸出等等。

再严重一点的鱼鳞都有会立起来,甚至是鱼身破裂,当把气体放出时,就像是给气球放气一样会发出嘶嘶声。

至于为什么鱼的反应会如此激烈,这就要讲鱼类的一个重要器官——鱼鳔!

鱼鳔如何充气和放气?

鱼鳔是鱼类的浮力控制器官,通过血液中的气体对其进行充气或放气来调节浮力。这种对鱼鳔的充气和放气可以让有鱼鳔的鱼在各个水层中自由移动,以充分利用进食的机会,而那些没有鱼鳔的物种(比如许多底栖物种),大部分时间只能待在海底附近。

当鱼游向水面时,水的压力会降低,鱼鳔内的气体就会膨胀。在正常情况下,鱼通常会将膨胀的气体重新吸收到血液中来适应水压的变化(有些鱼也会通过“打嗝”的方式从嘴里呼出气体)。

然而,当一条上钩的鱼迅速被拉向海面时,它将无法足够快地重新吸收或释放鱼鳔中的气体,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深海鱼出水的时候那么膨胀。

据信,从10米深的水中打捞上来的鱼就已经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气压损伤的影响,而将一条鱼从20米深的水里拉到水面会使其鱼鳔的气体体积增加三倍。

在许多情况下,膨胀的鱼鳔会挤压到鱼的内脏,这可能会导致不可逆转或致命的伤害。

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充气”的鱼无法从表面游向海洋深处,最终它会成为海鸟和其他捕食者的食物。

如果要放生一条膨胀的鱼,唯一的方法就是先排气,以便降低浮力,让它能够游到自己的水层。

这个可以让鱼自己慢慢排气,当然还有一种看着都疼的人工方法,那就是给鱼的肚子来上一针,扎穿鱼鳔放气。

这个方法到现在都有很多人在用,而且互联网上可以学到正规的操作步骤,但是排气是一种侵入性技术,可能导致感染和损害其他器官。

如果要用这种方法必须要有一些专业知识,以及对海洋鱼类比较了解才行,因为不同鱼的鱼鳔所在位置是不一样的。

我前面也说了,给鱼来上这么一针对于一些鱼的存活率影响不大,但为什么很多海钓者的人坚信给鱼扎一个洞确实可以帮助鱼呢?

海钓放生的存活率主要取决于深度

阿拉斯加对太平洋鳕鱼的研究表明,在减压过程中破裂的鱼鳔会在捕获后24小时内被密封,并恢复正常功能。

野生海洋动物的恢复能力是惊人的,那些受点小伤的鱼好像确实一点都不致命,鱼鳔也确实并非扎破就致命的器官,这可能是“扎鱼鳔”的做法一直存在的原因之一。

现在国际上对各种鱼类释放后的死亡率研究还挺多的,2007年,一份来自西澳大利亚洲的一项关于鲷鱼释放后存活率的研究表明,释放鲷鱼的存活率主要取决于被钓起来时的深度。

这项研究涉及不同深度的约700条鲷鱼样本,其中不到30米深度的鲷鱼释放后死亡率很低(3.4%),45米和65米深度的死亡率上升到很高(69%),钩伤死亡率较低,而排气 (用皮下注射针刺穿鱼鳔)并没有提高鲷鱼的存活率。

(题外话:钩伤死亡率报告上没有给出具体数据,这个的死亡率很低,个人持怀疑态度,因为我在另外一份报告上看到钓伤影响吸食鱼类的捕食能力)

最后:深海鱼要如何放生呢?

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认为慢慢地把鱼拉出水面可以让它们适应水压的变化,那就太天真了,这招并没有什么用。

在大多数情况下,压力变化太严重,即使是缓慢上升,鱼也无法适应。在一些测试中,鱼从30米的高度被带到水面后,需要很多天才能适应低压强的浮力。

一条鱼受到气压创伤的程度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它的深度,物种,以及释放后它恢复到舒适深度的速度等等,但和多快速度拉出水面没有太多关系,你也不可能用几天的时间把它拉出。

虽然慢慢把鱼带出水面作用不大,但是快速地把鱼放生到海里就显得很有帮助了。

如果你快速释放,仍在膨胀的鱼可能会游到足够深的地方来抵消突然减压的影响。

图为:配重鱼钩和配重箱

另一个选择是帮助鱼下降到一个安全的深度,这就会用到一些工具了,比如一个配重箱和配重鱼钩(如上图),让鱼和重物一起下层,确保鱼能够到达舒适深度,它自己挣脱或者我们帮助打开。

如果没有任何工具,也只能在鱼肚子上扎个洞了!一条膨胀的鱼被丢到海里是必死无疑的,而扎一下还有存活下去的可能。

当然,最好还是减少深海垂钓,减少对海洋的破坏最好了,钓上来又要放掉也确实有点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