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到底惨烈到何种地步?为什么志愿军会伤亡1万多人?

1952年的10月,在朝鲜的金华县,一座山头上爆发了一场空前的大战,这场战争也被后世称为是一场“绞肉机”战争,这就是上甘岭战役、在战争结束后没多久,参战双方就签订了停战协议。

毫不夸张地说,这场战争直接影响了朝鲜的命运,这就是课本中经常提到的上甘岭战役。这一战中国志愿军在这场战斗中伤亡了一万余人,仅仅是伤亡人数,就已经让人触目惊心了。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及其意义。

一、为了一个高地双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

在这场战役打响之前,谁都没有想到战况会如此激烈。在开战前,双方都认为,这又将会是一场小规模的战役,双方围绕争夺高地展开,美方战前把这次战役称为“摊牌行动”。但是随着战事的进行,战事的规模远远超出了双方的预估。

虽然整场战争都是围绕着争夺一个山头展开的,但是双方投入的兵力数量都很庞大。美军投入了大约6万兵力,我军也有4.3万人参战,这样的兵力数量已经能够称得上是大规模战争。在战后的伤亡统计中,美军的伤亡人数为1.5万人,我军伤亡人数是1.15万人。

双方的伤亡人数非常接近,伤亡率达到了25%左右。为了争夺高地,双方反复占领59次,我军击退联合国军900多次,打掉了联合国军110余架飞机,而整场战争美军投入的飞机也不过才200多架。

二、美军为取得胜利不计弹药用量

上甘岭一战,创造了一个新的战争词汇:范弗里特消耗。

在一场战争打响之前,通常都会对弹药,后勤,装备的用量进行统计,然后再做相应的准备。但是在上甘岭一役中,美军完全没有按照常理行事。

为了能够取得胜利,联合国军的总司令范弗里特,向部队传达了命令,只要能够获得胜利,弹药,装备,甚至是后勤保障,统统都没有数量限制,完全不去考虑打赢这场战争的成本和代价有多少。

范弗利特提出新的作战方式,是为了也能够庞大而密集的弹药量,对我军进行火力压制和发动毁灭性的攻击。在美军不计成本的投入之下,他们不间断地对山头发动进攻,战役结束之后,整个山头被削低了两米左右。

同样在战后的数据统计中显示,这一战美军所投入的弹药数量,是平日里所用弹药的五倍。凡是美军轰炸过的区域,都变成了一片焦土。只不过让范弗利特意外的是,如此凶猛的攻击,并没有帮助美军拿下这一场战斗。

不仅如此,在这场战役失败之后,作为指挥的范弗利特,也遭到了国内议员的不满和质疑。从这些方面也不难看出,这一战美军投入的成本到底有多高。如此疯狂的进攻火力,是导致这场战争双方伤亡都尤为惨重的原因之一。

三、上甘岭战役的意义众多

为了争夺一个山头,双方的投入和损失都是巨大的。两个高地对于整个战局似乎有些渺小,那么当时我们为什么要不惜一切代价去坚守高地,打赢这场战争呢?实际上这场胜仗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首先这场战役,美军抱着极大的野心,为了获得胜利甚至不计成本,美军发动进攻的火力密集度,比二战的任何一次战役都要猛。这种放手一搏的进攻方式被我军抵挡下来,对于美军无疑是重大的打击,直接粉碎了范弗利特和美军的野心。

其次当时的战事已经进行到了后期,双方也都坐在了谈判桌上。此时不论战场上发生什么样的情况,都会立马反映到谈判桌上。如果这时候吃了败仗,必然会减少我方的谈判筹码,在谈判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只有在战场上打了胜仗,灭了美军的嚣张气焰,我们才能获得谈判的主动权。上甘岭背靠五圣山,五圣山又紧临平壤,一旦上甘岭失守,美军的部队就可以逼近平壤,对双方谈判的影响是巨大的。

这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让美国意识到了想要击败中国志愿军并没有那么容易,也是在这一战之后,美国开始寻求谈判,美军也逐渐从战场上撤了下来,不再是志愿军在战场上的主要对手了。

上甘岭战役在双方装备火力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我军凭借着钢铁一般强大的精神和意志力,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防线,这种精神让世界为之震撼,也被后世所称颂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