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生死劫:三百年难关与八百年大限背后,靠五个制度延续五千年

黄炎培提出过一个有趣的问题:王朝周期率。也就是历史上几千年以来从来没有超过三百年的单一朝代,宋朝除外。因为虽然南宋帝系没有发生转移,但是南宋领土范围已经是完全的南方政权。其他的大一统王朝最长也就是唐朝289年在接近300年大限的时候倒塌。黄炎培

黄炎培由此引发出一个构想,如果把一个王朝看作是一个生命体,他的生命极限是不会超过三百年的,英雄难过美人关,王朝难过三百年。说起三百年,就是一个王朝的难关,因为从来没有一个大一统王朝度过!

歪史通过历来的王朝制度对比,发现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王朝三百年难关之外,一个比较好的制度,推行多年,貌似不可替代之际,也会遇见它的难关,或者说它也是有兴衰周期的。这个制度从制定到崩溃通常八百年左右,时间越靠近现代,生产力越高,制度的生命周期越短。也就是每个制度的执行周期都会递减。当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虽然原有制度崩溃,新的制度已经施行,但是原有的仍然会并存一段时间,但不是主流。毕竟这个不是王朝,是可以并存的。

王朝更新周期图

自从周朝以来,虽然朝代无数,皇帝好几百位,他们的政策不一,但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政策制度歪史归类为只有五个制度。

这五个制度完美地支撑了帝国几千年的风雨。他们分别是部落羁縻制度、封建制度、察举制度、科举制度、内阁制度。无论如何,王朝发生什么样的更替只要在这个周期范围,那么他们就不会逃脱掉这个范围内的制度模式。下面分别说一下几个制度的差别。

部落羁縻制度:夏朝到商朝(公元前?到公元前1046)

夏朝大概是公元前21实际建立,但当时只是一个部落联盟的形式,后来逐渐的发展势力之后才确立国家霸主之位,进而称为一个朝代,歪史推测这个应该在公元前十八世纪左右,发展成为当时的巨无霸,父子相传的政权更迭稳定,然后出现羁縻制度。

商纣王

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有限,除了自己力所能及的核心区域之外,其他的地方朝廷没有办法完全统治,朝廷力量不能有效进入。甚至分封都不可能,于是采用羁縻形式,换取承认。因为夏朝是部落联盟衍生出的,其他的部落没也没有现在民族国家之说,反正互不干涉,也就对夏朝的方式没有抵制。后来商人兴起以后,依然是部落联盟形式,取代夏朝之后依然羁縻与征伐共存,对于不服的就打服,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于是逐渐产生分封制度,但是更多的是羁縻,譬如周人就被商人纳入羁縻制度之下。对于不服的诸夷,商人一律武力踏平。

值得注意的是商朝灭亡之后,羁縻制度宣告不再是主流,但一直残存,譬如周人对远在东北的肃真、鲜卑甚至东南的楚人、越人都采用羁縻,到隋唐、明清一直都有羁縻制度,雍正年间随着改土归流的施行,羁縻制度才慢慢消亡。

封建制度:周朝到战国(公元前1046到公元前221年)

凤鸣岐山,武王伐纣之后,周朝建立,一带建立的是分封制,周天子自居中央,内华夏而外四夷,分封一大批的功臣勋旧来保护周天子,分封诸侯进一步分封领主家臣来庇护自己。但是这个制度的弊端就是土地有限,分到最后无土可封,于是周天子的权威不再。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战国中期,法家思想的崛起,郡县制度的施行废除了分封制。尤其商鞅变法之后世袭领主被逐渐废除。秦朝建立之后分封制直接被废除。此后的朝代再实施分封制几乎都是灾难,如汉朝的七国之乱;晋朝的八王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等等都是分封制度的延续,最后都没有成功。

周武王

另外,封建制度虽然成了过去式,但是,汉朝开始对外扩张产生的朝贡制度,使得封建慢慢的变成中原国家对四边国家的一直制度,他们隶属于朝贡体系但是不属于朝廷。中原朝廷分封周围国家的国王,名义上中原的皇帝依然是这个国家的皇帝。这种制度延续到清末。

察举制度:汉朝到隋朝(公元前202年到公元605年)

汉朝建立以后,中央才有黄老之术,然后向地方上征求人才,也就是地方上推荐有名望的人生去朝廷做官。随着儒家势力的崛起,进而形成士族,但是察举制度依然横行,在曹魏时期确立的九品中正制度,进一步的将察举制度限缩在士族内部,使得制度失去公平性。此后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即使异族扰乱,察举制度进化而来的九品中正依然施行。直到隋朝建立,统治者为了对抗士族,转而开启科举制度。从此,权力平民化,但是士族势力早就根深蒂固,一直延续到到唐中后期牛李党争之后才彻底消亡。

刘邦

科举制度:第一阶段隋朝到宋朝(公元605到1279年)

关于科举制度,确实是延续到光绪年间才彻底废除,但是早期的科举制度和明清时期是不一样的,明清时期是完全固化,限制在八股文之中。而宋朝之后的元朝长期不开科,第一阶段的科举制度可以视为结束,后面的虽然名字一样,但是又是另外一个制度。

隋炀帝

隋炀帝即位以后,为了对抗势力强大的士族,之后改革不合时宜的九品中正制度,后来开始向民间取士,其实这个和察举制度类似,都是向平民,但是这个更加科学,是通过考试而不是地方举荐。这个制度让统治者和士子绑在一起,双方利益是一致的,平民也可以通过学习进入庙堂,给了平民一个我也可以的错觉。于是大部分时间耗费在读书上。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宋朝以后,程朱理学的兴起让科举制度也理学化,这个制度延续到南宋时期,蒙古人的崛起彻底将它摧毁。也带着第一阶段的科举制度一并灭亡。

内阁制度:明朝到近代-第二阶段科举制度(公元1368到公元1928)

朱元璋取代天下以后,为了集权,废除了延续一千五百多年的丞相制度,朱元璋没想到的是转而衍生出内阁,权力结构比唐宋时期更加稳定,虽然他一开始就恢复科举,但是八股文直接成为制度,仅仅在名字上恢复,其他早就没有当初的样子。倒是衍生出的内阁成为帝国的权力中枢,一直稳定运行。

朱元璋

到了清朝时期,虽然满清入主中原,但是依然大规模的继承明朝模式,内阁逐渐被军机处取代,一直延续到清末。科举依然是朱元璋时期固化的八股文。没有其他任何改变。这就说明在这个制度周期内,稳定的内阁制度无法被其他外力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