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钴弹是末日武器?它真的可以消灭全人类吗

原子有稳定和不稳定两种。不稳定的原子除天然元素外,主要由核裂变或核聚变程中产生碎片形成。这些不稳定的元素在放出α、β、γ等射线后,会转变成稳定的原子。

这种不稳定的元素就称为放射性同位素。根据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过程放出的射线(或称辐射)的不同,放射性衰变有α、β、γ衰变三大类,半衰期越短,代表其原子越不稳定,每颗原子发生衰变的机会率也越高。

钴是一种具有光泽的钢灰色金属,比较硬而脆,有铁磁性,在早期的中国就已知将钴用于陶器釉料,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曾利用它的化合物制造有色玻璃,生成美丽的深蓝色。

自然界中只有钴59,通常的金属钴是不具有放射性的,科学家发现,用天然金属钴)或含钴的其他合适材料制成靶子,在高中子注量率反应堆中辐照适当时间,即可获得比活度高的钴60。

而钴60非常不稳定,它是一个具有5.27年半衰期和1.3MeV能量的伽马射线源,伽马射线源的波长非常短,频率高,因此具有非常大的能量。高能量的γ射线对人体的破坏作用相当大,当辐射剂量为5000雷姆以上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到破坏,在两天内死亡的概率为100%。

钴60常用作扫描装置或油井测井仪的放射源,工业上使用钴60时防护要求极为严格,3克钴60要半吨铅进行屏蔽,正是因为钴60具有如此强的威力,科学家O. Silad就诞生了利用钴60制造钴弹的设想。

1945年7月16日,美国成功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原子弹爆炸主要是以铀235或钚239作为燃料,爆炸后产生多种放射性核素,例如碘131,半衰期是9天,铯137半衰期30年,原子弹爆炸冲击波所覆盖的区域在1个月内有致命威胁,但好在爆炸将这些粒子推向了空中,撒向更远的地方,放射性物质被稀释,这些粒子单个存在几乎没有什么杀伤力。

所以后来美国又进行了氢弹实验,1953年8月,苏联宣布氢弹试验成功,当量40万吨。

普通氢弹是在原子弹的基础上,外面包一层热核材料(氘、氚),由裂变反应放出热量导致聚变反应,进而释放出更多的能量。因为它是通过重核裂变触发轻核聚变,所以,在物理学上又将氢弹称为双相弹。

氢弹的杀伤力主要体现在爆炸所产生的超高温、冲击波、光辐射、电磁脉冲和核辐射,但它的这种威力大多都是瞬时的,虽然爆炸威力强劲,但产生的核辐射能力较弱,后续杀伤力不足,所以科学家便在氢弹的外围裹满了大量的铀238。

当氢弹发生核聚变时会产生大量高能中子,铀238的铀核会引起裂变,产生出能量和裂变中子,前者增强了杀伤威力,而后者反过来冲击氢弹中的锂-6材料,制造出新的氚,加剧新一轮的热核聚变,其原理是核裂变-核聚变-核裂变三个过程,这样一来就做成了一种三相弹。

打个通俗的比方,有个叫原子弹的家伙穿上件热核材料做的马甲就成了氢弹,后来又在外面套上件贫铀材料(铀238)做的防弹马甲就改叫三相弹了。

而钴弹就是把贫铀材料(铀238)做的防弹马甲换成了钴59,,这样氢弹爆炸产生的中子能够被钴59吸收,变成放射性同位素钴60,氢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大气气流将这些辐射粒子推向远方,在氢弹和气流的帮助下,尘埃辐射面积非常广会逐渐杀死人类,因为这些粒子具有极强的放射性,即便被稀释也能对人体产生巨大伤害,使用这种武器等同于和敌人同归于尽。

钴60作为具有5.27年半衰期和1.3MeV能量的伽马射线源,一旦它飘散到全球,人类只能迁移到地底生活。

如果人体暴露在这种伽马射线环境中达到一定剂量,射线会对DNA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我们的皮肤细胞一旦被破坏DNA就无法继续复制,老细胞死亡后新细胞无法产生,皮肤就开始红肿腐烂,还会导致DNA突变引发癌症,后代有很大概率畸形。

在上个世界50年代,美军就开始成立了一个专家组专门研究钴弹。这项研究用了14年的时间,在1964年美国空军的一个研究小组写了一份研究报告《放射战》,宣告放弃了钴弹的研发。

或许美国也觉得这种太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并没有任何意义吧!

如果美国真的研制成功了钴弹,或许我们需要一个巨型的由铅制成的避难所才能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