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评梅:最凄美的革命爱情故事,最短命的民国四大才女

(万象历史特约作者:陶生)

石评梅:最凄美的革命爱情故事,最短命的民国四大才女

1902年9月20日,石评梅出生在山西平定县一个书香门第。父亲从小教她认字,读四书五经,深受传统文化熏陶。辛亥革命后,父亲到省城太原任职,石评梅进入太原师范附属小学就读,毕业后升入太原女子师范学校。

1919年(17岁),石评梅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她在山西同乡会上认识了正在北大上学的高君宇。高君宇谈吐不凡,又曾是父亲的学生,二人一见如故,时常来往,互生爱慕。

她渐渐得知,高君宇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是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书记,是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重要成员。

(石评梅故居)

在高君宇的鼓励下,石评梅也开始向报刊投稿。1921年12月20日,她的第一个作品——诗歌《夜行》,在山西大学的《新共和》创刊号刊出。

1923年5月,石评梅与一些女生组成南下旅行团。她们沿京汉铁路,经保定、武汉、南京、上海,再从青岛、济南返回北京,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回来后,石评梅写了一篇五万余字的长篇游记《模糊的余影》,颇有影响。

这时的高君宇,已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中央执委,又参加了中共二大,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执委,同时正在积极筹建山西共产党组织。

(石评梅与高君宇的塑像)

1923年(21岁),毕业后,石评梅到师大附中女子部当老师,不久担任《京报》副刊《妇女周刊》的编辑。1924年,高君宇被北洋政府通缉。他从住所化装脱险,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他来到石评梅的住处,两人挥泪生死离别。随后,高君宇南下广州,担任孙中山的秘书。

几个月后,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联合奉系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直系政府,然后邀请孙中山到北京商讨国事。1925年初,高君宇陪同孙中山,回到北京。他还特意去天津看望了邓颖超,带过去周恩来的一封“求爱信”。

热恋中的石评梅与高君宇离别半年,再次相聚,喜极而泣。然而谁知道,短暂的相聚之后,竟是永别。1925年3月6日,高君宇因急性阑尾炎手术失败,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6天后,3月12日,孙中山也经协和医院治疗无效,与世长辞。

3月29日,北京大学召开了高君宇追悼大会。石评梅含泪送上一幅挽联:“碧海青天无限路,更知何日重逢君!”

5月8日,石评梅把高君宇安葬在陶然亭——在这里两人相识、相知、相爱!石评梅种下松柏十余株,写下《墓畔哀歌》:“我愿放浪我的热情,怒涛汹涌,让我再见见你的英魂!”此后无论晴天下雨,都常常可以看到在此伫立流泪的石评梅。

(陪伴在高君宇墓前的石评梅)

石评梅并没有消沉,她用笔作武器,更加投入到革命运动中。

1926年,冯玉祥的国民军与支持奉军的日军在天津大沽口发生炮战。“八国联军”援引《辛丑条约》,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北洋政府不得在大沽口设防。正合作中的国共两党,趁机发起学生运动,举行大会游行。

游行队伍由李大钊率领,群情激昂,冲入国务院。国务院卫队最终下令开枪,击毙学生数十人,其中包括石评梅的好友刘和珍,是为“三一八”惨案。

3月22日,石评梅发表散文《血尸》,控诉暴行。3月25日,她参加女师大为刘和珍等遇难者召开的追悼大会,发表《痛哭和珍》一文。

她悲愤地喊到:“你的血虽然冷了,温暖了的是我们的热血,你的尸虽然僵了,铸坚了的是我们的铁志”,“我也愿将这残余的生命,追随你的英魂”……

这篇文章与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样,被广为传读,成为激励民众反抗北洋政府的有力武器。

(民众悼念“三一八惨案”死难者)

石评梅还创作了许多小说和散文,代表作有《我只合独葬荒丘》、《狂风暴雨之夜》、《肠断心碎泪成冰》、《梦回寂寂残灯后》、《匹马嘶风暴》等。她的作品大多饱含血泪,读后倍感凄凉,受到巨大的震撼。

1928年9月30日(26岁),石评梅患脑炎,病逝于协和医院,年仅26岁。石评梅死后,被安葬在陶然亭高君宇墓旁,两人得以长相厮守。

石评梅去世后,好友庐隐以她为原型,于1934年出版了长篇小说《象牙戒指》,大受欢迎,使得石评梅和高君宇这段凄美的革命爱情故事人人皆知。有着不一般“革命”背景的石评梅,与吕碧城(一说庐隐)、萧红、张爱玲,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高君宇与石评梅之墓)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774篇作品,营员“陶生”的第91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