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皇帝普遍不如清朝皇帝?

很多人都喜欢将明朝和清朝拿来作对比。由于大家对这两个朝代的好恶不同,因此对比结果自然也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答案。不过有一个方面却是绝大部分人的共识,那就是明朝皇帝普遍不如清朝皇帝。那么问题来了,明朝皇帝究竟输在哪里呢?答案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明朝有好几位皇帝都是少年天子,由于登基年龄过早,这些小皇帝在人生阅历、心智、学业等方面都远未达到成熟标准。虽然他们当上皇帝后仍有帝师会传授学业以及治国理政之道,但小皇帝大多任性妄为,想不想学,或者学得好不好,都只能看个人造化,真学不进去,老师也无可奈何。用数据来说话,明朝所有少年天子表现都不怎么好。明英宗搞出了“土木堡之变”、明武宗醉心于豹房淫乐、明世宗专注阴谋权术、明神宗30年不上朝、明熹宗更是昏聩至极。

此外,明朝的储君人选也基本不存在悬念。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只要符合嫡或长的标准,不管是傻瓜还是笨蛋都要将他扶上皇帝宝座。至于其他皇子就给予优厚条件将他们豢养起来,每天让他们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但又严格限制一切政治方面的权力。因此,明朝的王爷大多都是废物,这一点从后来南明诸多皇帝的表现就能看出。

反观清朝在储君培养方面就胜过明朝一大截。康熙皇帝的太子胤礽六岁(虚岁)起在紫禁城奉先殿以西的毓庆宫学习,每天寅时(凌晨三点到五点)起床,卯时(早上五点到七点)开始诵读各种儒家典籍。康熙皇帝要求“书必背足一百二十遍”,背足数后,令汉文师傅汤斌靠近案前,听他背书,一字不差才算过关。

除了学习儒家典籍外,胤礽每天还要练习骑马、射箭,“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技能都必须掌握到精通的地步。康熙皇帝经常亲自检查学业情况,有时甚至一天会光顾毓庆宫数次。

除了太子以外,清朝其他皇子也都是六岁开始入学,学习内容和标准与太子基本一致。清朝中期史学家赵翼早年在皇宫中担任内值。每逢早班,五鼓响过(凌晨三点到五点),他就要入宫。此时紫禁城中还非常安静,但小皇子们已经开始走向上书房准备一天的学业了。此情此景让赵翼在自己的著作《檐曝杂记》中发出这样的感叹:“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岂惟历代所无,即三代以上,亦所不及矣!”

严格的学习并没有让太子胤礽成为一名合格的储君,最终康熙皇帝将大清帝国的未来托付给了更优秀的皇四子胤禛,即历史上的雍正皇帝。立贤者为君而不是死板遵守立嫡长子的规则,这也是清朝皇位继承的一个特色。皇子们能在严苛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其能力自然毋庸置疑。

明清两朝对皇子的培养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因此培养出来的皇子在能力、格局、品行等方面也就存在着巨大差距。明朝皇帝大多都是被人抬着走过起跑线,而清朝皇帝大多都是自己拼着挤过起跑线。同样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你不努力,怎么可能会比别人优秀呢?

参考文献:《明史》、《清史稿》、《檐曝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