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白藤江之战,中原王朝彻底失去对越南控制,白藤江有多难打?

楔子:白藤江,一条发源于越南北部太平江的水系,在这条宽度约为40公里的河流上,古代中原王朝对越南三次用兵均折戟于此地,白藤江就像是一座张开大口的坟茔,吞噬了无数汉家儿郎的性命,成为了中原王朝永远挥之不去的梦魇。

越南的中国时代

越南,古称交趾,为先秦时代百越支下骆越的分部,初期范围为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一带,关于交趾名称的由来,《礼记》云:“南方曰蛮,雕题交阯”,雕题是纹脸,交趾是盘腿而坐。

古人崇尚“席地而坐”,即双膝跪地,臀部压在脚踵上,盘腿而坐与中原王朝推崇的礼仪文化格格不入,故此,被视为蛮夷。

也就是说,古代中原王朝认为,只有蛮夷才会脸部纹身、盘腿而坐,因此,交趾这个称谓刚开始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不过,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交趾就变成了固化的地名而代指早期的越南北部地区。

越南的历史最早见诸于史料的是,公元前257年,蜀国末代王子蜀泮率领其族民,辗转到达越南北部,建立瓯雒国,并自称为安阳王,这是华夏先民第一次在越南建国的史料记载。

公元前214年,横扫六国、气吞天下的大秦帝国始皇帝,以屠睢、赵佗、任嚣等人为统帅,统领80万大秦军团扫平两广,征服百越诸部,史载“百越之君扶手下井委命下吏”。

秦始皇征服岭南地区后,设置了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而越南北部归属于象郡管辖。

秦始皇驾崩后不久,秦朝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众豪杰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秦帝国内部狼烟四起,此时盘踞在岭南的赵佗封关锁隘,并于公元前203年建南越国,自称南越武帝,越南北部成为了南越国的领土。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南越国归顺汉帝国成为了中央王朝下辖的一个藩属之国,直到公元前111年,雄才伟略的汉武帝以10万大军兵出南越,一举荡平这个蕞尔小国,自此,岭南和越南北部再次纳入到中央王朝的统治版图之内。

此后的越南虽偶有小乱,但基本上都处于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无论中原地区是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乱斗,还是五代十国的大分裂,中原王朝始终牢牢掌控着交趾。

第一次白藤江之战

公元938年,五代十国中的南汉皇帝刘龑(yǎn)以统治越南的静海节度使曲承美指摘南汉是“伪朝”为由,发兵数万将其擒获,并趁势在交趾留下了驻军,对越南实施了实际控制。

其实,对于南汉来说,这种做法还是很不道义的。当时的静海节度使是唐王朝册封给越南豪族曲氏的合法官职,唐朝灭亡后,取代唐帝国的是朱温建立后梁。

在当时五代十国的背景下,南方的十国几乎都奉统治中原的后梁为正朔,并且每年都向后梁贡奉,此后,承袭薪火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也得到了南方十国正统身份的认可。

统治越南的静海节度使曲承美也依照惯例承认了后梁的正统地位,并派遣使臣不远千山万水前往后梁朝贡,而后梁作为承袭唐王朝正统身份的朝代,也对原来唐王朝册封曲氏家族的静海节度使身份予以了追认。

曲承美很高兴,朱温也乐得送个顺水人情,两全其美、万事大吉,一切都美好圆满,但有个人心里却非常的不爽,这个人就是南汉皇帝-----刘龑。

刘龑不爽的原因很简单,交趾与南汉搭界,曲承美不第一个向南汉称臣纳贡,却不远迢迢万里地跑到中原的后梁那里朝贡,岂非视南汉皇帝刘龑如无物?

于是,火大的刘龑就给静海节度使曲承美下了一封诏书,诏书的内容就是要静海节度使曲承美向他称臣纳贡,曲承美是个实在人,既然都已经向后梁纳贡称臣了,怎么能再向南汉称臣呢?

于是曲承美给刘龑回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承美坚不肯内附,对人指高祖为‘伪朝’”,意思就是说,你该干嘛干嘛去,我既然都归附了后梁,怎么可能再归附你,你不过就是个冒牌的华夏国家,梁国才是中原正统!

刘龑此人向来以华夏正统自居,据史料《东都事略》载,“(刘龑)见北人必自言世居咸秦,耻为南蛮王,呼中朝天子为洛州刺史”。

从这点来看,刘龑是有着非常强烈的正统情结的,自然,当看到了曲承美的这封信,当场气歪了鼻子的他勃然大怒地将信函撕了个粉碎。

于是,就出现了开头发兵将曲承美擒获的那幕。

曲承美被刘龑抓到南汉去坐牢了,可他的部将却没有坐以待毙,很快,曲承美的部将杨廷艺赶走了南汉官员李进,并击败了南汉军队,自封静海节度使。

没多久,杨廷艺被牙将矫公羡所杀,矫公羡干掉了上司后,也自称起了静海节度使。

矫公羡的静海节度使的官位还没焐热,杨廷艺的女婿吴权就打着给岳父大人报仇的旗号起兵讨伐他,矫公羡见吴权人多势众,于是向南汉求援,希望南汉能够派遣大军剿灭犯上作乱的军阀吴权。

刘龑早就有了收复故土的雄心壮志,见到矫公羡派来的使者非常高兴,于是,刘龑任命儿子刘弘操为静海节度使,封交王,以支援矫公羡的名义,率水军出兵交趾。刘岩自己则屯兵海门(今广西省博白县),作为刘弘操的后应。

当时的朝中大臣萧益就认为,交趾此时恰逢雨季,道路泥泞难行,水文变幻无常,宜放缓进兵的速度,多用交趾当地的“带路党”。

然而,好大喜功的刘龑不顾大臣的劝阻和现实不利的因素,统率着一万大军毅然起程出征交趾。

此时的吴权已率军攻破大罗城(河内),并杀死了矫公羡,在得知南汉军队抵达即将自白藤江袭击交趾的战略方向后,他命令手下的军士砍伐树木,制造木桩,并在木桩顶端包上锋利的铁皮。

吴权将这些木桩插在白藤江入海处的险要江心周围,同时在河岸一带设下5000伏兵。

也就在吴权妥当的布置完一切后不久,白藤江的江水因涨潮淹没了这些江心里的木桩,吴权就派出小股水军袭扰南汉水军,并佯装败退。

刘弘操不知是计,率部猛追猛打,结果落入了吴权的圈套被包了饺子,败退的刘弘操急忙回撤,打算立刻突出重围,事不凑巧的是,此时的白藤江水位暴跌,南汉水师的舰只全部都撞在了木桩上纷纷开始沉入了白藤江,吴权统率着士兵登上南汉的舰只与南汉军士展开白刃战,最终一万多人的南汉大军全军覆没。

第一次白藤江之战后,南汉再也无力发兵讨伐交趾,吴权趁势创立了吴朝,越南自此走上了独立于中原王朝的建国之路。

第二次白藤江之战

第二次白藤江之战发生于公元981年,史称“宋越战争”或“宋黎战争”,此时距离第一次白藤江之战过去也仅仅只有43年。

吴权创立吴朝当了七年国王就暴毙了,临死前,他让外戚杨三哥做了辅政大臣,吴权两腿一蹬,外戚杨三哥立马篡权夺位,吴朝陷入了十二个大封建主割地称雄,互相混战的局面,史称“十二使君之乱”。

就在吴朝内部乱成一锅粥的同时,越南豪族丁部领趁势一统越南北部,并建立丁朝,国号“大瞿越”,越南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王朝正式诞生,越南史家黎嵩称“我越正统之君,实自此始”,自此,越南从中国独立了出来。

越南的独立让北宋很是不爽,向来以一统天下为己任的北宋王朝开创者宋太宗更是对越南的独立耿耿于怀。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的第三年,丁朝内部发生了激烈的宫廷政变,北宋太常博士侯仁宝上奏宋太宗,请求趁丁朝内乱之机南下讨伐。

侯仁宝的奏疏恰逢其时,说的宋太宗心花怒放,赵光义于是任命侯仁宝为交州陆路水路转运使,任命兰陵团练使孙全兴、漆作使郝守俊、鞍辔库使陈钦祚、左监门将军崔亮为兵马都部署;宁州刺史刘澄、军器库副使贾湜、供奉官阁门祗候王僎为兵马都部署,伺机进攻丁朝。

北宋厉兵秣马准备南下出击交趾的消息很快被丁朝获悉,丁朝太后杨云娥得知宋朝调兵遣将将要南下,令权臣黎桓整军兵马。

权臣黎桓早有取代丁朝的野心,遂趁着北宋来袭前的这个当口,自编自导了一曲越南版“黄袍加身”的把戏,兵不血刃的实现了谋朝篡位、改朝换代的目的。

黎桓当了皇帝后,宋太宗以黎桓篡位为由头,打着扶立丁朝末帝丁璇为旗号,以水陆并进的方式剑指越南。

当年,候仁宝率陆军出邕州,刘澄率水军出广州,北宋王朝企图来个水陆夹击,给越南一个“透心凉”。

北宋大军开拔后不久,黎桓派牙将江巨望假冒丁璇的使者出使宋朝,要求加封节度行军司马。宋太宗察觉到这是黎桓的缓兵之计,一面令宋军继续进兵;一面遣使赴黎桓处,要求黎桓或是交出丁璇母子,或是入朝受封。

战争初期,北宋大军一路势如破竹,破谅山、取西结,杀得黎桓军队人仰马翻、溃不成军。陆战失利的黎桓为了取得水战的胜利,于是便在白藤江里打下了许多木桩,妄图阻拦宋军的战船。刘澄统率的水军抵达白藤江后,采取了定点清除毁掉了黎桓打下的木桩,北宋水师在白藤江大破黎桓水师,取得了斩首千余人,俘虏战船二百余艘的辉煌战绩。

由于一连串的胜利实在是来的太过于轻松,宋军内部骄傲轻敌的情绪开始四处蔓延,侯仁宝率军继续南下征伐,孙全兴则将部队停留在了白藤江旁边的花步地区长达七十天,名曰等候刘澄的水军,实则是原地休整。

侯仁宝见孙全兴的部队始终未能跟上他的行军速度,害怕会孤军深入遭越军埋伏,于是多次派人前往催促。但孙全兴对侯仁宝的请求始终态度漠然不予回应。

直到刘澄的水军到达花布地区后,孙全兴与刘澄才缓缓动身,前往白藤江下游与侯仁宝会师。

然而,侯仁宝终究还是没有等来兄弟部队的增援就命丧沙场了。

黎桓败退到了白藤江下游后,他遣使向侯仁宝献诈降书,侯仁宝见越军已经被宋军打成了“三级残废”,心里估摸着黎桓投降大概也是无路可走了,于是轻敌的侯仁宝安心接受了黎桓的投降请求,并放松了绷紧的神经。

黎桓前脚献降书后脚就立马夜袭宋军军营,侯仁宝猝不及防,被乱刃所杀,失去主帅的宋军大溃,宋军陈钦祚部也在仓皇撤退的时候遭到黎桓追击,大败而回。

至此,第二次白藤江之战以北宋的惨败落下帷幕。宋越战争后,勃然大怒的宋太宗下令处死了贻误军机的孙全兴等人,水军统帅刘澄也在惊恐中很快暴毙身亡,阵亡的侯仁宝则被追赠工部侍郎的官爵。

经此一役,北宋彻底丧失了染指交趾的机会。黎桓此后虽然也曾上表谢罪,并遣还俘虏,积极修复宋越关系,但依旧改变不了北宋白藤江之战惨败的尴尬局面,黎桓为了让自己在越南统治地位的合法化,多次遣使宋朝请求予以册封,宋太宗迫于现状只得于987年承认了黎桓的统治地位。

第三次白藤江之战

第三次白藤江之战,又称“蒙越战争”,是1228年,元世祖忽必烈发起的对越灭国之战。可以说这是中原王朝对越南用兵史上的最大规模的一次军事行动。

这次远征越南的蒙古大军有多少人呢?据史料记载高达50万人!

公元1287年,元世祖忽必烈以儿子镇南王脱欢为统帅,征兵五十万攻打越南,同时,忽必烈让汉将张文虎、费拱辰、徐庆通过海陆运输粮食,补给征讨越南的蒙古大军。

镇南王脱欢吸取了前两次元军惨败的教训,采取了稳扎稳打的策略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升龙(河内),斩首万余级,获船二百多艘,得米十余万石。

副将乌马儿水军在海上遭遇越南水军千余艘,蒙越水军展开了激战,最终蒙古水军大败越南水军,并缴获了四万多石大米。

然而,张文虎负责的粮草运输船队,在越南广宁遇到了越南水军陈庆余部的袭击,张文虎船队部分粮草被劫,无能的张文虎为了避免更多的粮草被越军水师劫走,于是就把全部粮草都沉入了海中,然后仓皇逃回了琼州。

而费拱辰粮队自惠州出发后不久,在海上遇到了大风,稀里糊涂漂流了十几天又被吹回了琼州。徐庆的海上运输粮队也同样是行至半途遇到了海风进退不得,被大风吹到了占城,最后不得不顺风回到了琼州靠岸。

至此,元军的海上粮道被彻底断绝了,而路上的粮道由于交通运输极为不便,且频繁遭到越军游击队的袭扰,路上粮道也被切断。

眼见粮道断绝,而越军又不断与自己打山地游击战,蒙古大军再厉害也难以在山高林密的树林里施展开来,且越南当地气候非常炎热,北方来的蒙古人实在是扛不住高温时热的热带季风气候。

无奈之下,镇南王脱欢跟部下们合计了一下,打算立马卷起铺盖跑路。

当年四月,元军开始了大撤退,越南陈朝国主陈日烜,收集散兵游勇十多万人,在元军撤退的路上挖陷阱、放毒箭,元军死伤无数、苦不堪言,脱欢丢下全军后单骑逃回了国,而元朝水师统帅乌马尔打算经由白藤江出海回国时,越军再度于白藤江上玩起了故技重施的“打桩大法”。

乌马尔大概是没有研究过前两次中原王朝折戟白藤江的原因,当他愣着傻乎乎的头脑率领水师追击“败逃”的越军水师,很快,白藤江上杀声四起,埋伏的越军将点燃的木材抛向元军舰船,元军水师阵脚大乱,舰船撞在了木桩下纷纷沉没,乌马尔也沦为了越军手中的俘虏。

此战再度以元军的惨败而告终,第三次白藤江之战失败后,雷霆大怒的元世祖忽必烈贬谪了脱欢,并将脱欢永久地“雪藏”在了权力中枢之外。

元越战争后,极度窝火的忽必烈发誓要在有生之年灭了蕞尔小国的越南,把它纳入元帝国的直接统治之下,也就在忽必烈筹备第四次灭越之战时,忽必烈突然离世了,越南逃过了大劫。

三次白藤江之战,中原王朝都铩羽而归,究其原因,既有中原王朝战法的指挥不当,也有越南独特的气候和地形因素,更有用人的失误,否则,以堂堂中原王朝征服蕞尔小国的越南,安有不胜之理?

参考资料:

1. 《元史·安南传》

2.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汉世家第五》

3.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七·后唐纪六》

4.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第二部份第四章.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150页

5. 《续资治通鉴·宋纪十》

6. 《续资治通鉴·宋纪十一》

7. 《宋史·卷四百八十八·交趾传》

8. 陈仲金《越南史略》第三卷第一章,戴可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