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有拖拖拉拉的习惯?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拖拖拉拉的习惯,他们常常抱怨生活被“拖延症”搅得一团糟:你以为我们愿意这样一拖再拖啊?那么,我们为何又会那么爱拖延呢?

我们都有“拖延症”

估计很多人的一天都是这么过的:闹表响了,嘀咕着“再睡一小会就起”;手边有工作对自己说“过会再做”,直到老板开始要发飙了,才着急上火临时抱佛脚。生活中,信用卡账单一定要拖到最后一天才还;面对堆成小山的脏衣服总想等等再洗;和亲友聚会时,总有人迟迟不到;牙齿上小小的龋洞总不愿意去补,直到疼得要命才去看牙医……也许是你,也许是你的朋友,都有这样拖拖拉拉的习惯,这种拖沓行为现在被称为“拖延症”。

一本风靡全球的著作《拖延心理学》估计,大约有70%的大学生存在着拖延的问题,正常成年人中也有多达20%的人出现拖延行为。

不仅普通人,很多名人也爱拖延,达·芬奇就是个最著名的“拖延症患者”。达·芬奇的传世名作《最后的晚餐》,是在他的资助人威胁要砍掉给他的资助费用之后,才迫于压力完成的,而另一幅名作《蒙娜丽莎》一画则用了20年才完成。

拖延是为了躲避焦虑

别以为拖拖拉拉是小事,说真的,一边背负着“不靠谱”的恶名,一边被自己的负罪感折磨,很多人抱怨生活被“拖延症”搅得一团糟:你以为我们愿意这样一拖再拖啊?

那么,我们为何又会那么爱拖延呢?大部分人会觉得,“拖延”这种不愿意干正事的行为是因为懒惰。但心理家们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最严重的拖延症患者,做某些事情也是干脆利索的。在心理学家看来,拖延是人们对抗焦虑的一种办法。

焦虑可能来自于对失败的不安和恐惧。从表面上看,很多“拖延症患者”并不争强好胜,甚至看起来毫不在意。一个工程承包人,经常拖着不交竞标书,直到来不及为止。他声称自己“对工作上的竞争没有兴趣”。但事实的真相是,他惧怕自己在竞争中的失败,就用一种“不感兴趣”的状态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感觉。

有时候,拖延还带点“给自己找台阶下”的意味。通过拖延,人们把自己放入了一个很难成功的境地。就像你用一只手打篮球,你就可以为自己惨淡的得分找到一个好的借口:我只是没有用上另一只手而已。同时,他们还可以幻想:要是我尝试,我一定能赢。就像一个单身男生不断吹嘘,要是他有时间打电话的话,他可能会有很多浪漫的艳遇。

如何对抗“拖延症”

虽然拖延是为了逃避不喜欢做的事,但一味的拖延并不能让人感到快乐。因此,对付拖延成了一场很多人每天都在上演的恶战。

据说,雨果光着屁股写作,让他的仆役把衣服藏起来,这样他就不能在本该写作的时候跑出去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谢林曾说,他很乐意为一个没有电视的客房预付高价钱。而试图减肥或完成项目的人有时会跟朋友打赌,这让如果他们履行不了诺言就要掏钱了。2008年,美国一个名叫查珀希尔的电脑博士生编写了一个名为“自由”的软件,可以让人长达八小时上不了网,以免分心,这个软件据说已经有7万5千多个用户。

从这些与拖延的较量中不难发现,如果有个“外部声音”发出命令,我们大多数人会立正倾听。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老师在一开学的时候,给三个班的学生安排了论文作业。第一个班,在期末之前把论文交上去就可以;第二个班,学生自己定交论文的时间,一旦确定时间就不能更改,比自己定的时间迟交论文要扣分;第三个班,老师规定了交论文的时间,开学第3周。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第三个班的学生成绩最好,第一个班的学生成绩最差。

依靠外部工具能完成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但要舍弃自己的部分自由,这确实是“拖延症患者”不得不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