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入侵法国方案,为什么抄袭“施里芬计划”?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英、法两国随即宣战,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德国,在短短7年的时间,就迅速完成了军备的扩张和重整,国防军从当初的10万人猛增到400多万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波兰沦陷,德国只用了36天。这不仅显示了德军的强大实力,而且印证了以装甲部队为突击力量的“闪击战”威力。然而,在德国元首的计划中,应该一鼓作气攻占法国,但战役被推迟了近8个月,这其中有什么鲜为人知的原因吗?

德国元首的心,陆军高级将领不懂。

其实,在德国元首的既定方案中,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庇护下,攻取波兰后并迅速挥师西进占领法国,逼迫英国求和。也就是说,为避免一战中德国两线作战的失败教训,必须快速进攻法国。但德军高级将领们却反对这么做,原因有三:

首先,元首政治上的疯狂,与德军实际情况有很大差距,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对其疯狂的想法不以为然。他认为,进攻西欧一定会破坏比利时和荷兰的中立地位,加剧各国对德国的仇视,甚至促使苏联出兵,让德军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其次,经过波兰战役的德军主力,迫切需要进行休整,尤其是在实战中反映出来的战术缺陷,需要时间去消化和解决。更何况,“闪击战”进行太快,德军二线部队根本没有做好战斗准备,物资也没有完全到位,贸然出兵,难以取得胜利。

更重要的一点,英、法联军已在德法边境陈兵百万,随时都有可能越过没有建好的齐格菲防线,西线的德军不可能阻止其进攻。换句话说,德军的动作不能过大、太张扬,否则会让英、法两国放弃绥靖幻想主动出击,让德军主力陷入被动局面。

实际上,德军高级将领远没有德国元首,认清英、法两国消极避战的真面目。他十分清楚英、法两国尽管宣战,但依然是虚张声势。他一面释放“和平”的烟雾弹,主动向英、法两国提出和平建议,一面积极调整部署,掩护进攻西欧的军事准备。

但让他失望的是,将领们似乎并不认同其“雄才大略”。在军事准备方面表现得十分拖沓和消极,甚至陆军参谋部在制定计划时,只是将一战时期的“施里芬计划”略微修改了一下。诸多的没有准备好,让德国元首放弃了速战速决的想法。

抄袭“施里芬计划”的“黄色方案”,几经修改。

1939年,如果说波兰战役爆发,英、法联军及时在西线发动进攻,极有可能遏制德国的嚣张气焰,但事实是,德军这么一打,打出了所有国家的意图,苏联因条约限制,以及美国的《中立法案》,使得欧洲的英、法两国十分孤立,没有外援。

而英、法两国的消极避战,更让德国元首看到67年来,德军第一次在不是两线作战的情况下发动进攻,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必须利用半年的有利时机,尽快解决西欧战事,再进攻苏联。说到底,他不要遵守什么诺言,只要不断地胜利。

然而,波兰战役的速战速决,并没有让德军高级将领们,有多大的信心去征服西欧,但又无力阻止德国元首的疯狂计划,于是将一战时期著名的“施里芬计划”,略加修改后作为“黄色方案”呈报上去,以此表达他们对进攻法国的反对和无信心。

按照计划,拥有37个师(包括10个装甲摩托化师)的B集团军群,应在北路担任主攻,占领布鲁塞尔以北和以南地区,迫使对手从安特卫普撤退;拥有27个师的A集团军群主要任务是掩护,而拥有25个师的C集团军群,在南路建立正面防御。

以曼施坦因为首的一些高级将领,并不认可“黄色方案”。在他们看来,“黄色方案”选定比利时中部为主攻方向,而助攻方向选在阿登山区,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将英、法联军击溃,无法将其全歼,并使德军再次陷入阵地战的危险之中。

他认为,进攻法国的战役目的,应该将全歼法军主力作为终极目标。而不是像“黄色方案”只是将英、法联军割裂开,仅获得一个局部战役的胜利,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军事投入上都是不划算的,必须依托装甲部队进行一场全新的打法。

实际上,德国元首对“黄色方案”也并不看好。装甲部队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而且,根本无法体现出“出其不意”的效果,他要求再次修改方案。当然,也正是没有合适的进攻计划,导致进攻法国的战役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推迟。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