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与婚姻:那些婚礼告诉我们的事

印度的婚礼现场

爱情与婚姻的关系,从来暧昧。从求婚、订婚到迈入殿堂,爱情的根系盘踞在自然人性的泥土中,果實却结在社会行为的范畴。尽管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正如海明威在《一则很短的故事》中所说:“他们虽然觉得已是夫妻,但仍旧想让所有人都得知此事,然后顺利完婚,如此才能确保一切不会变成一场空。”

海明威所说的这件事,叫作“婚礼”。这或许是很多人生命中最为戏剧性的一幕,交织着泪水和欢笑、憧憬和忐忑,尔后十指紧扣,迎向往后漫长而平凡的岁月。

爱的软肋

婚礼的习俗在各民族都不尽相同,但说起“嫁妆”,却是东西方社会都不陌生的概念。甚至在《汉谟拉比法典》中,嫁妆就被描述为早已存在的习俗,其目的也非常明确—作为新家庭的“启动资金”,也为保出嫁的女儿日后生活无虞。说到底,嫁妆是来自新娘父母最后的庇佑。

在印度,这份爱与庇佑的具体形式,就是黄金。印度人的“黄金崇拜”有着悠久的历史,惠勒在《帝国边境外的罗马》中曾这样描述公元1世纪罗马人与印度人的贸易:“希腊人建造精美的船只携带着金币而来,携带着胡椒而去。”数千年来,印度人源源不断地在全世界大量吸金。但这些黄金,绝大多数并不堆积在政府的金库里,而是用来打造金光闪闪的婚礼新娘。

据估计,印度黄金的民间储备达到1.5万吨,占世界黄金总量的10%,其中首饰的销量占黄金消费的七成—大多打造成耳环、耳坠、鼻环、鼻钉或响叮当的手镯,想尽办法挂在新娘身上。金饰品既象征着好运,同时黄金的流通性和保值性,也让印度新娘的嫁妆成为一次炫耀性的财产转移,并且对新郎发出无声的警告:“别欺负她,她的娘家后台可硬着呢!”

纵使俗气,人们也不忍心否认,这一切的出发点是爱。大多数时候,爱是武器、是盔甲,但另一些时候,爱是把柄、是软肋。在印度的喀拉拉邦,几乎每次婚礼都需要使用高达400克的黄金,而男方家庭仍不断向新娘家索取更多。婚礼时,很多家庭倾尽一生积蓄为新娘重金打造的嫁妆,已经成为一种“甜蜜的负担”,否则就要担心女儿“没人要”。

被誉为“宝莱坞良心”的印度演员阿米尔·汗曾呼吁:“贪婪是没有底线的,我希望印度父母不要再相信女儿的幸福必须建基于丰厚的嫁妆,而印度的男人能开始向嫁妆说不。”

或许,唯一的缰绳还是爱,那将驱使人们重新回到婚姻的源头—两个相爱的人。唯有爱,能够战胜爱。

印度黄金的民间储备占世界黄金总量的10%,其中首饰的销量占黄金消费的七成。

日本神道教新娘身着纯白色的特制和服“白无垢”,衣装打扮相当繁琐细致

爱的决心

同样是传统婚礼,与印度新娘主打金光闪闪的炫富气质,巴不得让人一望便知“娘家有钱”的风格不同,在日本神道教传统婚礼的现场,一切博弈与线索都要隐晦得多。

神道教新娘的衣装打扮相当繁琐细致,专职人员经过3~4年的训练才能熟练地为新娘更衣上妆。从礼服、妆容到习俗,几乎每一处细节都在强调天真少女转变为人妇后,所要做出的忍让与改变。

首先,是一袭纯白色的特制和服,日本人称之为“白无垢”。在这一特定场合中,白色代表“空”,代表新娘将自己过去的人生统统归零,愿意在新郎的家庭中接受新的规则,染上新的颜色。其次,新娘头顶一件巨大的白色头饰,名叫“龟隐”,看起来像一顶半圆形的帽子,却能遮住大半张脸,因此也兼具了面纱的效果。根据日本民间传说,女人结婚后,头顶会萌发出一对象征着愤怒与嫉妒的角。佩戴这顶形状圆润的头饰,也就象征着新娘对这些负面情感的克制。

除了要求女性恪守“妇道”,日本社会对婚姻的理解,显然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而更多是两个家庭的融合,并对其中的艰难复杂有着充分的心理准备。婚礼上,“San san kudo(三三九度)”的习俗是日本传统婚礼独有的环节。第一个“san”代表新人和其各自父母三对夫妻;第二个“san”代表人类的三种缺陷,即仇恨、激情与无知;“ku”是指每个人从三个不同的清酒杯中各饮三口清酒,共九口,而九也是日本文化中的一个幸运数字;“do”则代表九口清酒之后,他们将彻底摆脱这三种缺陷。

1840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大婚上选用了一身白色的绸缎长礼服在保加利亚西部里布诺沃村波马克人的婚礼上, 新娘经过一整套传统复杂的“Gelina” 妆容

无数女孩梦想中的白色婚纱距今也不过200年历史。

虽然日本女人在嫁入夫家之后,总给人留下低眉顺眼、百依百顺的印象,但如果你真的以为日本男人可以无止境地作威作福可就错了,这一点在婚礼上就埋下了伏笔。谁能想到,日本新娘会在象征着“空”的白色和服裙摆褶皱间,藏一把匕首,象征拥有保护自己的能力。这大概是“笑里藏刀”最逼真的演绎了。看似匪夷所思,却又在情理之中,任何一段长久的关系中,都不存在永远退让的一方。

爱的旧物

虽然同样是一袭白裙,但相比于日本新娘的“白无垢”,今天世界各地大部分少女们梦想的“新娘装”,显然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在“王子们”还面目模糊的时候,女孩们便已经能清楚地看到“公主”的模样—白色纱裙拖地,蕾丝面纱半遮,耳畔珍珠轻摇。

事实上,无数女孩梦想中的白色婚纱距今也不过200年历史。而且,第一位将“白色婚纱”印入少女们梦想的也并不是公主,而是一位女王。1840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大婚。在此之前,君主大婚的着装多为紫红色貂皮长袍,但维多利亚女王表示,婚礼上,她是作为阿尔伯特王子的妻子来宣誓爱的证言,而不是作为一个君主来宣誓,因此选用了一身白色的绸缎长礼服亮相。

作为女王,这一理由实在太过纯真浪漫,几乎颠覆所有人的想象。如果细究,为什么是白色?其中考量如此实际,或许又会让小女孩们觉得无趣,但却更符合作为女王的担当。工业革命之后,英国手工业失势,女王心痛于手工匠人的窘迫处境,特意定制赫尼顿镇(Honiton)的蕾丝头纱。接着,事情就变得简单了,再没有什么比白色绸缎和蕾丝更般配的了!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白色婚纱不易清洗、不易收纳、不适用于日常,仍然是一种相当奢侈的消费。并非贬义,对婚礼来说,奢侈是必要的。一方面,人们想要让这一刻区别于一生中的其他时刻,另一方面,因为难得,愈发难忘。

二战期间,由于物资短缺,许多母亲将自己的婚纱当作传家宝,传给女儿当嫁妆。时至今日,在美国,纵使大多数新娘都不难拥有属于自己的新婚纱,婚礼当日身上也一定要携带一件旧的东西,象征着家族精神的传承,把自己和整个家族史联系在一起。

今天在西方甚至世界范围内,白色婚纱早已稳坐“传统”之位。只是很偶尔地,我们仍然能够看到身着粉色、黄色、蓝色婚纱的新娘出现在新闻里。她们的选择理由各不相同,但毫无疑问,都是反叛的。从这一点来说,她们倒是继承了维多利亚女王的勇气,认为那是所有新娘身上“旧的东西”。

爱的承诺

回到开篇所说,婚礼是一种社会行为。有关婚礼的习俗、审美、寓意,都扎根于整体社会文化对婚姻的理解和期待。因此,千姿百态的婚礼仿佛一扇小窗口,让人们窥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比如,在很多拥有悠久传统的部落或民族中,有远比“漂亮”更重要的事。在保加利亚西部里布诺沃村波马克人的婚礼上,新郎将要迎接的是一位“面目全非”的新娘—面孔涂白,用口红在两侧脸颊以及眉心处画上3个红点,然后用各色亮片在脸上贴出花瓣和绿叶形状,最后再戴上一顶垂下银色丝带的头冠。一整套复杂繁琐的妆容完成后,新娘的模样几乎连新郎都难以辨认。

这种被称为“Gelina”的传统,据说是因为波马克男人从前多以放牧为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女子,因此长辈们希望新郎们在婚后学习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新娘清理面庞,由此懂得如何在婚后的日子里温柔、耐心地对待自己的妻子。因此,当人们谈论美与丑时,或许应该先了解,“审美”这件事本就基于文化背景,在当地人看来,这种妆容自有其神秘的魅力和良善的寓意。

如果你能够理解不是所有人都追求主流观念中的美丽,那么同样地,也不是所有人都追求世俗意义上的富裕。虽然现代社会,很多时候人们已经习惯于将爱换算成物质,于是黄金或现金成为最广泛通行的嫁妆或聘礼,但在另一些古老的文明中,人们仍然看重爱与承诺在文化上的意义。

在斐济,抹香鲸的牙齿(Tabua)就是这样一种文化上无可取代的信物,传达着持有者对承诺的高度尊重,具有一定的神圣性。不仅是用于求婚,在洗礼、葬礼、道歉以及部落之间的重要协定仪式上,都会需要以抹香鲸的牙齿作为见证。而今天,在斐济的一些传统村落中,男人们仍然愿意花费好几个月的收入,在市集上購买一枚Tabua,送给心仪的女孩子作为聘礼,那是“我爱你”最深沉的表达、最坚定的承诺。

相爱容易相处难,婚礼便是这困难的开端。它承载着恋人们的幻梦,却也不难让两个相爱的人就此反目。因为婚礼,是以爱为武器,迎战人性中贪婪的欲望、怯懦的心性,以及狭隘的自我。婚礼过后的生活不会就此一帆风顺,婚姻并不具备这种魔法。但紧扣的十指会给予人勇气与期待,把苦也酿成甜。

关于这一点,婚礼上的所有来宾都知道,因此,人们含笑祝福。

作者:菲力

来源: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