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南线终点叙利亚地中海东岸的千年古迹

千年前,晚风悠扬,驼铃叮当,一队队骆驼商旅缓缓行进在黄沙大漠上,串起了中原与西域,中国与西亚、非洲、欧洲的贸易往来,形成了一条起于汉、兴于唐,遗响至今的“丝绸之路”。当年,载满丝绸、瓷器、茶叶的商队从长安、洛阳出发,穿过葱岭、越过天山,一路前往丝绸之路南线的终点——地中海东岸的叙利亚……

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世界,丝绸之路都不仅仅是一条单纯的商业贸易路线,它还是一条友谊之路,代表着中国与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回到繁荣开放的盛唐,商人们从工商业发达的长安或洛阳出发,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西出玉门或阳关,抵达西域诸国。出关之后,丝绸之路主要分为了南、中、北三条路线,而行走南线的商队则需要穿过帕米尔高原,沿着幼发拉底河一路前行,最终抵达当时丝绸之路南线的终点:叙利亚。

在两河文明的浇灌下,地处西亚的叙利亚曾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堪与古巴比伦比肩。这里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必经之地,悠久灿烂的文明和往来不绝的商贸,给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北部重镇阿勒颇

曾经繁华的商业古城

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从土耳其进入叙利亚,第一站便是叙利亚北部重镇阿勒颇市——这也是叙利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据考证,早在8000年前,这座城市就有人类居住,公元前2000年,耶姆哈德王国建造了阿勒颇,从那时起,它便与世界发展紧密相连。

阿勒颇北接土耳其,西望塞浦路斯,连接着南欧、南亚次大陆、北非和阿拉伯半岛。得益于靠近地中海、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地理优势,阿勒颇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段。这里有多条商道交汇,既是商人们来往贸易的重镇和交通中心,又是各方势力争夺的战略要地。在古代,阿勒颇相继被阿拉伯人、埃及人以及成吉思汗带领的蒙古骑兵征服;在近现代,这座城市更是历经战火的洗礼。

值得庆幸的是,硝烟散尽之后,阿勒颇依然是繁华的商业中心,这座经历了无数次战火还依然屹立的古城,默默述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早在丝绸之路开通前4000年,这里就是服装和布料的制造中心,勤劳的作坊主人和商人在这里赚到大量的财富。由于人们对丝绸、瓷器、茶叶等神奇的东方商品充满了渴望,中国的富商巨贾便纷至沓来——络绎不绝的骆驼队,让市集上的中国商品琳琅满目。当然,作为几条重要商道的交汇处,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和运出,旅店中挤满了操着不同语言的人们……毫无疑问,那是阿勒颇的一段最辉煌、难忘的历史。

漫步阿勒颇,我们仍然能发现许多保存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建筑,它们无声地述说着这里曾经的传奇。被众多现代建筑围绕的阿勒颇古城,是当年商业繁华的最好见证:巨大的宅院,狭窄的小巷,有屋顶覆盖的大型集市和古代的商队客栈,构成了阿勒颇古城的主体。其中,麦地那集市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大的有顶集市,也是阿勒颇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按照不同的商品原料和制作工艺,集市被划分为羊毛集市、铜集市等多个区域,看似杂乱却又秩序井然。

耸立在古城中心锥形小山上的阿勒颇古城堡,是这座城市的精神象征。这座与阿勒颇城一样历史悠久的古堡,原是古巴比伦王国和亚述王国神庙所在地,后来被改建为军事要塞。古堡周围环绕着一条深20米,宽30米的壕沟,加上高高的城墙,从沟底到城墙顶端的高度竟达65米——这样的高度,让古堡城墙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上现存最高的城墙之一。

城墙入口处有三道大铁门,铁门通道的两旁布满箭眼和监视孔。守军只要关闭通道两头的大铁门,进入通道的敌人便成了瓮中之鳖,守卫古堡的士兵可以从箭眼向外射箭、投石或进行火攻,将入侵之敌置于死地。

阿勒颇古堡不仅是易守难攻的军事堡垒,还是当地居民在冷兵器时代发生战争时的避难所,古堡内不仅有住房、仓库、店铺等,还有一个大型地下蓄水池。古堡内的瞭望塔和清真寺,是整个阿勒颇城的制高点。在战乱频繁的年代,阿勒颇古堡保护了大量的市民,从而保存了这座城市的元气,使它能在战乱之后快速恢复商业贸易。

台德木尔:沙漠中的绿洲驿站

霍姆斯:丝路上的重要补给点

由于叙利亚领土一半以上是草原和荒漠,商队要长期在荒漠中行走,及时补给粮食和水就尤为重要。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东北约210公里的沙漠深处,有一片让商旅能在沙漠中打尖歇脚的绿洲,那便是台德木尔。台德木尔长满椰枣树,因此西方人习惯将它称为“帕尔米拉”,意为“椰枣林”。即使时隔千年,我们也能想象:那些离家千里的古代商贾,在漫漫的黄沙中单调地行走数月后,忽然见到这一片椰枣树摇曳的绿洲,心情该是如何的激动!

在中世纪,台德木尔是商队旅途中的重要驿站,更是丝绸之路通往地中海的必经之地。这个占地仅6平方公里的城市,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成了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势力角逐的舞台。保存至今的巴尔殿堂、古剧场等建筑,就是罗马帝国最终取得胜利而统治该地的见证。

商队不会在台德木尔停留太久,因此这里没有阿勒颇那样多的客栈。但是,在补充完粮食和水的闲暇里,到城里逛一逛,看一看那建于公元1世纪,还保留着罗马风格的大殿、祭坛和庭院的巴尔殿堂,或是去半圆形古剧场里看一场演出,或是在一公里的长街上漫步,都是各国商贾领略异域风情的不错选择。

台德木尔的供水系统让当地居民和旅行者受益匪浅:由中空石柱组成的引水管道一头粗,一头细,能严丝合缝地连接在一起,将沙漠中最宝贵的泉水一点不浪费地送到各处。对于在沙漠中挣扎着行走了数日乃至数十日的商队,这些泉水真的比黄金还要珍贵。

霍姆斯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补给点。这座城市位于叙利亚中部阿西河畔,既是叙利亚重要的农业区和交通中心,也是商旅往来于地中海的必经之地。在罗马帝国统治叙利亚时期,每一座城市几乎都有一个剧院,霍姆斯自然也不例外,而霍姆斯罗马风格的剧院到现在看上去都还很“新”。霍姆斯当年的繁华,我们现在只能从旧城区里的一些中世纪残余建筑来想象了。

丝路南线的终点

人间天堂大马士革

商队一路南下,就来到了丝绸之路南线的最后一站——大马士革。在世界史上,大马士革是一座历史悠久、赫赫有名的城市。据证实,早在公元前1万年到公元前8000年,大马士革就已经有大规模人类聚居的痕迹。因此,大马士革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持续有人居住的城市”。

在阿拉伯的古书里有这样一句话:“人间若有天堂,大马士革必在其中;天堂若在天空,大马士革必与之齐名。”这座有着“香城”美誉的古城是伊斯兰教的第四圣城,也是世界上仍然活跃着的少数古都之一。

几千年来,水源和地理位置决定了大马士革的重要地位,因此它一直是东西方强国势力角逐的中心。发源于前黎巴嫩山脉的拜达拉河在大马士革哺育出大片肥沃的绿洲后,便消失在茫茫的黄沙中,而大马士革城就建在这片绿洲的平台上,俯视拜达拉河。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使得大马士革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很快发展成熟;地处沙漠边缘,又处在通往前黎巴嫩山脉唯一捷径的东端,又使得大马士革成为许多商队的启程和终止之地。

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大马士革成了帝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在商业交通方面的重要性更为显著。对于全盛时期的罗马帝国,不远万里来到大马士革的中国商队,满足了贵族们对东方奢侈品——丝绸、瓷器、茶叶等的强烈需求。英语中“锦缎”(damask)一词就是来源于大马士革的名字,可以想见,欧洲人大概是在大马士革第一次见到了丝绸、锦缎等质感光滑、颜色绚丽的高级衣料。

现代的大马士革城以拜拉达河为界,分为新城和旧城两个部分,旧城区至今仍保存着古罗马和阿拉伯帝国时期的许多名胜古迹,堪称“古迹之城”。在众多的宗教和王朝古迹中,我们不难发现丝绸之路给这座城市留下的印记。在大马士革博物馆里,陈列着织有钱纹、山岳纹、骑马纹的中国汉唐时期的织锦;在旧城区的哈马迪市场里,来自中国的奢侈品曾经供不应求;在哈马迪市场旁边,还有一座木石结构的四合院式建筑,这是专用于丝绸贸易的“丝绸驿站”……在大马士革旧城区,也许你随意入住的一家旅店,都有上百年历史。

后记

自“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中国与叙利亚便开始了历史悠久的经济文化往来。这条古代商道起源于中国,途经中亚、西亚、北非,远及西欧诸国,绵延1.2万多公里,而在许多年里,叙利亚为保持商道的畅通,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遗憾的是,历史上的战乱和自然灾害将台德木尔变成了一片断壁残垣;更遗憾的是,近两年来的叙利亚内战让许多传承上千年的遗迹毁于一旦,比如阿勒颇古城的麦地那集市便在战火中变得面目全非。

不过,我们相信,叙利亚人民很快会努力重建自己的国家,我们也相信,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曾经连通中西方的丝绸之路,在21世纪会继续推进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作者:彭泽琴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