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高度从12000米下降到8848米,是因为风吹日晒吗?

你知道吗?地质学家表示珠穆朗玛峰的原始高度曾超过12000米,而这个位于我国境内的世界最高峰,其目前的实际高度已经下降到8848米,其中还包括了峰顶位置具有一定厚度的冰雪层。也就是说,我们珠峰上标注的8844.33米这组醒目数字,其实指的是珠峰顶端岩石面的海拔高程数据。那么,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变化达到数千米之大,难道是因为风吹日晒造成的结果吗?

珠峰高度曾超过12000米是如何推算出来的?

从珠峰的岩石结构来看,存在北坳层、黄带层和珠峰层这三个主要部分。那么,珠峰的高度是在什么时候发生剧烈变化的?这样的变化又经历了多久的时间?简单点说,地质学家说珠穆朗玛峰的历史高度曾经超过了12000米,这个数字当然不是拍脑袋得出来的,而是通过已经发生变形的岩石进行了分析和测算。

地质学家通过对北坳层的观察发现,该区域曾地质上曾发生过剧烈的岩石变形反应,而且,这些区域岩石竟高达大约150%的拉伸率,并推算出来时间应该就发生在1300万年前的样子;与此同时,珠峰多地都能发现的变形岩石,则直接证实了珠峰的地理位置,实际上就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坡的断裂带上。

如果大家觉得这样的说法不够简单明了,那么,我们不妨用具体的数据来进行说明:相信只要有基本数学常识的人都明白,如果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那么当我们将其长度直接拉升到1.5的时候,那么它的高度就会变成之前的0.67。

同理可得,将珠峰目前北坳层所在高度大约是海拔8000米,那么,倒推回去它当时的高度应该是11900米的样子。与此同时,黄带层和珠峰层的高度加起来理论上也不会低于七八百米,所以,这才得出了珠峰在陡降之前的实际高度会超过12000米。

珠峰高度陡降的真相

不可否认,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只有:时间不停,变化不止。所以,地球上的任何存在体都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变化。之所以我们很难在当下感知到周围事物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这样的变化往往都不是发生在一瞬间,而是经过了一段相对更长时间的积累。同理,山的高度当然也会发生变化,尽管大多数山体类地形地貌我们都习以为常,并不会花精力来关注它们变化,但珠峰却是其中的例外。

实事上,珠峰的高度已经得到数次比较准确的测量,而我国则在1975年实现了珠峰的首次精确测量,并得出了珠峰高程是8848.13米这一得到全世界认可的实测数据。最早在1852年的时候,印度曾通过所谓的待敌测量法得出8840米是珠峰的实际高度,当时间来到1954年的时候,印度的地理学家又再次从区别与之前位置的区域得出珠峰的海拔应该是8848米。

如果你也是一个对地质变化特别感兴趣的人,那么应该也知道我国在2005年的珠峰测量中,得出了珠峰岩石页面海拔准确高度为8844.43米的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数字和1975年的实测结果存在三米多的误差。

这样的数据变化,其实主要是因为珠峰登顶处的冰层厚度会在一年四季中发生些微变化,而2005年在测绘上采取的技术手段也要先进一些。并且,8844.43米这个高度之中也没有包含峰顶冰雪层的高度,就像是我们脱掉鞋子之后的净身高一样。

那么,珠峰从一万多米降低到八千多米到底的真相是什么?从地质变化过程来看,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时间大约是6500万年前,而珠峰登顶高度严重缩水的时间则发生在大约1300万年前。珠峰这个多达数千米的高度值减少,并没有耗费同等的时间长度,而是因为断裂和之后的地壳运动共同促成了珠峰如今的高度和形态,而原因也不只是跟珠峰自身的重量过大,因为它原本就位于喜马拉雅山的断裂带上。

喜欢挑战极限大概是人类的本性,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攀登珠峰会让个人生命受遭到巨大威胁,尤其是从我国境内的北坡路线一直往上。但是,我们的先辈们为了更有信服力的取得世界的认可,在登山设备还很落后的年代不顾个人安危捍卫了珠峰峰顶的主权,同时也创造了全球登山史上的奇迹。而我们也通过对珠峰的了解,具备了更科学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尤其是像青藏高原这样的特殊地带。

风吹日晒对高山的高度影响到底有多大?

高山会因为风吹日晒变低这个说法,可能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想当然地觉得山顶的泥土和沙石,会因为这些自然侵蚀过程随着雨水冲刷而跌落到山下,尽管并没有人真的观察过、或者测量过某座山的高度是否发生了变化。那么,能不能从真实可靠的山体高度测量数据,以及山体的形成和变化角度,充分印证风吹日晒到底对山体高度的影响有多大?

珠峰遥远的过去我们人类不曾参与,但是,从近几十年的数据测量结果来看,珠峰的高度并不存在明显的数据变化,唯一明显会受到风吹日晒影响的也只有峰顶的冰层厚度。但是,地球上的大部分高山,其实都不具有珠峰这样的地质特征,而珠峰那次最剧烈的高度变化,也主要是因为断裂带和自身重量的原因,而与不少人以为的风吹日晒和雨水冲刷没有太大关联。

对于大多数不会常年积雪的高山来说,如果雨水冲刷都会对山的高度产生明显影响,那么首先就说明了这座山的植被覆盖率特别差,因为植被最大的作用之一便是保持水土。所以,不管是土地荒漠化、沿河流域环境的恶化,还是山体出现大型滑坡,往往都跟植被的多样性或丰富性被严重破坏密切相关,又或是该区域经历了震感较强的地震,以及像洪灾这样的自然灾害。

但既然我们讨论的是普遍规律,当然要抛开这些极端因素,单就自然演化的层面来说,风水日晒的确不足以对山的高度造成明显影响。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独自屹立在地表的高山,也会看到那些起伏的高山连接在一起形成的山脉,它们所在的地方会对当地的地貌和气候都产生明显影响。

山有高低之分,但它们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因素,分别是火山作用和不同板块发生碰撞。而山的高度变化也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因素之别:

首先,山的确会受到自然环境的侵蚀,比如山脚流淌的河流和特殊气候带来的作用。一般来说,山的海拔高度会跟它的降雪频率和风力强度成正比,但通常情况下,它们的影响力很难在我们个人比较短暂的一生中突出的表现出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数十年的时间内都难以觉察到周围山体在高度上的明显变化。

我们可以从山的形成原理看出,地形地貌的改变其实主要受制于板块活动,毕竟地球上也不是随处都是活火山,所以,火山作用对山的形成和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并不具有普遍性。而像大陆漂移导致板块碰撞就不一样了,这样的地质活动发生时总是伴随着地表断裂、褶皱、沉积和隆起等情况的发生。

而珠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山脉就始于澳洲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正是这两个板块之间的挤压运动创造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磅礴山脉和世界第一高峰。也就是说,不管是山类地貌的形成,还是其形态发生巨大改变,较大概率都是因为板块运动所导致,较小概率是火山作用的结果,这可以通过其所在地的地质特征得到确认,但可以肯定这样的变化与风吹日晒这样的自然因素关联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