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的1+2=3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这是一个普遍的误解

陈景润是我国的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在1973年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这被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可以说陈景润的证明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1+1)已经很接近了,一步之遥。学数学的通常都喜欢把哥德巴赫猜想称为(1+1),把陈景润证明的猜想称为(1+2),这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意义,和数学上的算数加减法是不同的概念。

所以说陈景润证明的并不是1+2=3,这根本不需要证明,就是一种规定而已。陈景润的这篇论文题目为《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或者更加准确地来说就是“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边这个自然是是两个质数的成积”,最后就被简称为“1+2”。

哥德巴赫猜想被称为是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自提出以来大部分的数学家以及一些民间爱好者都在各展才能,期望能解开这个难题,但至今为止并没有人成功,但在一众数学家的努力下,距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陈景润的(1+2)证明是最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的。

哥德巴赫猜想阐述起来很简单,上过小学知道偶数、素数,就可以理解哥德巴赫猜想说的到底是什么:“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

举两个例子说明一下:

6=3+3;8=3+5;10=3+7;12=3+9…等等,因此哥德巴赫猜想又被人习惯称之为(1+1)猜想,指的是1个素数加上一个素数。

数学家们证明哥德巴赫猜想采用了筛选法,从(1+n)开始已经证明到了“1+4”、“1+3”,而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的数学家陈景润成功证明了(1+2),这距离哥德巴赫猜想只有一步。数学被认为是科学中的皇后,而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后皇冠上的明珠,而数学家陈景润目前是距离这个明珠最近的人。

个人并不是数学专业,无法说他们的证明过程,只简单阐述了数学家们对于这个数学难题的证明方法,以及陈景润的(1+2)指的到底是什么,更深层次的内容就让专业人士来说吧!

文/杜若,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欢迎关注我们:科学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