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投降,蒙哥马利为什么私藏投降书原件不交?

1945年4月,同盟国对德国的最后一役开始了。苏军忙着向柏林进攻,而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渡过莱茵河后,迅速向东挺进。按照丘吉尔的想法,这个时候是该与苏联划清界限的时候了,价值观的分歧是东、西方的根本问题。

作为强硬的“反苏分子”,丘吉尔不止一次地挑起与苏联的矛盾,甚至唆使美国与苏联交恶,但这些并不符合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自然遭到美国政府的反对。使得蒙哥马利在国家与对外关系上,常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这是怎么回事呢?

蒙哥马利迅速出击,防止苏联的渗透。

按照丘吉尔的要求,蒙哥马利指挥部队日夜兼程地向波罗的海沿岸推进。然而,前进的路上,河流纵横、道路狭窄,而且还有德军零星部队的阻击。为此,他决定装甲先头部队绕开德军的防御区域,一直向前开,由后面的部队解决残敌。

沿途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斗,但英军却饱受着“铁拳”的袭扰,一枚小小的火箭弹就能摧毁一辆坦克,极大地干扰了部队的前进速度,担任突击的1000辆坦克中有625辆被摧毁,或受重伤不能使用。蒙哥马利只是催促部队,加速前进。

尽管困难重重,但蒙哥马利的部队还是早于苏军6个小时,抵达维斯马和卢卑克,封锁了丹麦半岛,并就地展开建立了两条防线,完成了对苏联人的渗透。但随着苏军的进攻,大批撤退的德军和平民涌向英军占领区,造成了很大的混乱。

仅2天,英军就俘虏了50多万名战俘。德国海军上将邓尼茨接任元首后的第3天,就派出一个代表团向蒙哥马利投降,提出由柏林退出来的3个集团军要向英军投降。蒙哥马利指出,这些德军应该向苏军投降,他这里只接受战俘。

但德军宁肯源源不断地举过双手成为了英军战俘,也不愿意体面一点地向苏军投降,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德国对苏联祸害深重,苏联人又是报复性极强的民族,一旦落入苏军手中,这些德军士兵将会直接被送往苏联做苦工,甚至是客死他乡。

很快,双方达成了投降协议。这天,蒙哥马利在一群战地记者、广播电台以及英军官兵的注视下,接受了德军的投降,并在投降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当盟军总部索要这份原件时,他只送去了一张原件照片,因为这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件。

然而,德国投降了,蒙哥马利的任务更重了。

1945年5月8日,盟军正式接受德军投降,但只是军事投降,不是德国政府的正式投降。原来,同盟国不承认邓尼茨代表的德国政府,并在弗伦斯堡逮捕了他。说白了,同盟国在为军事管理德国找借口,便于划分各个国家的占领区。

在第21集团军群占领的地区,约有100多万的难民、100万的德军伤病员,还有150万人以上德军战俘,这些都需要英军负担。饥饿和疾病成了蒙哥马利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尽快恢复秩序,他制定了管理方案,并及时得到贯彻。

首先,针对英军官兵随意占用德国住房或抢劫的行为,他决心刹住这股风气。要求所属部队全部搬离市区,严格控制人员外出,不准出入酒店、餐厅等;并严禁个人或集体的抢劫行为,违反此命令者,无论官阶高低,一律接受军事法庭审判。

其次,将投降的德军全部交由德军自己管理。为了不失控,德军的一个小型参谋班子则安排在英军总部。这样,蒙哥马利的一系列措施,通过这个德军指挥部进行贯彻和执行。说白了,就是“自己管自己”,但又在英国占领军的管制之下。

更关键的是,部队的作战任务转换为占领区的管理工作。蒙哥马利把英占区分为4个区,分别由所属部队进行管辖,有秩序地在占领区建立地方政府,剩下的部队组成预备队,由他亲自管理以防万一。很快,英占区混乱的状态恢复了正常。

作为占领军司令的蒙哥马利,大部分时间忙于出席庆祝活动、盟军互访、参加授勋仪式等。有意思的是,苏军将领为了拉拢与英国的关系,曾私下打听他的爱好,当得知其不吸烟、不喝酒,更不爱女人时,不禁惊呼:“他到底整天干些什么?”

这段日子,对盟军的任何将领来说,心情都是愉悦的。他们都抛弃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沉浸在久违的和平里,互访和相互“吹捧”成了那段时间的主题。蒙哥马利获得了价值连城的苏联胜利勋章,以及各国授予的各种荣誉称号,他忙而快乐着。

未完待续,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蒙哥马利传》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