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有趣的长篇纪实文学

现在很多知识讲究“快捷”,不管是医学的,物理的,化学的,历史的,文学的,能用一句话说完的坚决不用两句,能用大白话的就不用术语,所谓“知识大爆炸”。

这是有好处的,近乎无穷无尽的网络知识,足以填塞一个“好学者”的空余时间,因为浅显,因为简短,所以人们学起来,很是轻松自如,将科普再科普,将知识碎片化,结果就是每个上网的人,都可以说自己天文地理,古往今来,皆是“略懂,略懂”,脸皮稍微厚一点或者自知之明缺一点的,更是可以说自己是“百晓生”。

这一点好还是不好呢?有好有坏吧。

其他学科不论,咱这个是说历史的,那就专心的讲讲历史,如果用“碎片”来看待历史,毫无疑问是不可取的,为啥嘞?

一个历史上的人物,活着的时间有好几十年,活跃的时间则长短不一,造反的可能刚出场就要领便当,贵胄子弟则没准终生生活在聚光灯下,没个准数,如果仅仅从登场的“点”李看待历史人物,说他忠奸好坏,失之偏颇总是难免。

而历史上的事件,更是复杂的很,夹杂了发生的背景,充斥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用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概括过去,看的人只能留一个浅层的印象,哦,某年某月,发生了某事,如此罢了。

举两个知道的人比较多的例子,项羽焚烧阿房宫,单纯看这件事,项羽是个毁灭欲望很强,破坏劳动人民鲜血的负面人物,可他起兵造反的目的是为了给故国报仇,为了掀翻暴秦统治,这一方面来看他又是正面人物,然而在造反的过程中,项羽屠城的次数不少,对于无辜被杀的老百姓,他则变成了大魔王一般的坏人。等到数百年过去,项羽摇身一变,成了悲情人物,生的痛快,死的悲壮,有美女相伴,有宝马相随,是“人杰鬼雄”。

第二个例子,杨广修建大运河,征讨高句丽,劳民伤财,万民疲敝,闹的民不聊生,最后强大的隋朝二代而亡,杨广甚至没有落得善终。可京杭大运河却默默服役了上千年,嚣张一时兵锋直指河北的高句丽则偃旗息鼓。

是是非非,又岂是一两行字说得清楚的?

所以,俺就倾向于推荐读者至少从一段历史的开头读起来,直到时代结束,才能对其中的事件和人物有相对全面的认识,才能去外面给妹子或者小哥哥展示一下自己的历史功底。

但正因为其复杂,正因为穿插其间的皆是一时之选的杰出人物,历史读起来又分外有趣,像是《三国演义》,那红面关羽,黑面张飞,白面赵云,拿羽扇的诸葛,腹黑的司马,历历在目,传唱千年。

《三国》仅此一部,仅仅讲了百年历史,再往后的日子又发生了什么事?

诸君,且随我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