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饿死前的哀鸣:养了八个儿子,没一个指得上

根据详细统计,梁武帝一共有八个儿子,依次如下:长子萧统、次子萧综,老三为如今在位的太子萧纲、南康王萧绩和庐陵王萧续分别排行第四和第五——已经跟昭明太子一样死了,剩下三个就是如今拥兵在外的藩王:坐镇郢州的老六邵陵王萧纶、坐镇荆州的老七湘东王萧绎以及坐镇蜀中的老八武陵王萧纪。

另外,昭明太子留下的儿子有五个,其中三个也已经死了,只剩下老二河东王萧誉和老三岳阳王萧察。这两人也积极参与了后来的萧梁王朝诸侯内乱,其中坐镇襄阳的岳阳王萧察笑到了最后。他建立了一个被称作“后梁”的政权,在萧梁帝国灭亡后还延续了三十几年的生命,直到隋文帝统一天下前才被灭掉。可惜的是,“后梁”领土只有原萧梁帝国的一百分之一左右。除这几个血缘较近的萧姓王爷外,还有不少血缘稍远一点的萧家子弟也卷入了这场内争。比如与侯景勾结的萧正德、在东魏当俘虏的萧渊明、后来一度割据岭南的萧勃,等等。这些萧姓王爷合力导演的大戏,堪比西晋的八王之乱。最终,萧梁帝国国力被蛀空,国土近乎全部沦丧,萧梁帝国灰飞烟灭。

仅以侯景之乱前的分布进行分析,长江中上游萧氏王爷们的势力范围大致可分为三大块:以郢州为核心的萧纶势力区、以荆州为核心的萧绎势力区和以益州为核心的萧纪势力区。其中,郢州的萧纶势力区差不多已经解体。因为萧纶担任征讨侯景的主帅任务后,带着军队离开了自己的根据地,后来被侯景打垮,势力基本被瓦解,现在只能到处流窜。

而萧纪占据的益州,即传统上的蜀中之地,拥有经济上的大优势。其赋税水平在日后形成“扬一益二”的说法,可见其富。加上蜀中盆地特殊的山川地形,非常适合割据自立。加上萧纪的确野心不小,日后是梁朝藩王中第一个称帝者,因此是萧绎的眼中钉、肉中刺。

三块地盘中,荆州的局势最为复杂,因为另外两块地所辖的州郡虽然也分别由很多萧姓王爷镇守着,但多数或无野心,或虽有野心但限于血缘太远难成气候,基本上能保持步调一致对付外敌。唯独荆州一带集中了数位野心家王爷,大家各自野心勃勃,谁也不服谁的号令。因为荆州是重地,需要有能力的人来镇守,而能力往往又和野心是双生子。

晋室南渡以来,荆州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著名的“荆扬之争”几乎贯穿了东晋百余年的历史。因为分处长江中上游与下游的荆州、扬州,是支撑南方政权的两块基石。扬州是都城所在、皇权的核心地带,荆州因远在千里之外,往往是野心家的天堂。南北对峙局面,荆州对南方政权的重要性,从《南史》等书便可知晓:“荆州居上流之重,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故武帝诸子遍居之。” “武帝以荆州上流形胜,地广兵强,遗诏诸子次第居之。”

▲今日的荆州古城墙

后来,建康的中央政府为了防止荆州再对下游形成威胁,采取了很多措施。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将原来面积庞大的荆州分割肢解,由一个州变成几个州。比如,萧察盘踞的雍州、萧誉盘踞的湘州都是由荆州分割出去的。

至于荆州刺史湘东王萧绎头上的“都督荆、雍等九州诸军事”头衔,意思为萧绎拥有向这九个州发布军事调集令的权力。将这九州合起来,影响力差不多能与没被分割前的荆州相比。建康的中央政府分割了荆州的行政区域后,又令这九个州的军事统一听令于荆州刺史,是为了方便防务。如果发生外族入侵,这九州的军事力量又可以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如果这九个州任何一个州想造反,其他州又可以对其进行制约。

理论上,荆州刺史萧绎有都督荆、雍等九州诸军事的头衔,也就是拥有向雍州的岳阳王萧察、湘州的河东王萧誉等发布军队征集令的权力。但这权力是由梁朝中央政权赋予的,如果萧绎有异心,荆州以外的各州是否愿意听从调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再加上太子之位没有传到作为昭明太子儿子辈的萧察、萧誉兄弟一系,他俩早憋了一肚子怨气,要掣肘萧绎。可以说,梁朝的中央政权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平衡。但侯景之乱却打破了这种平衡!

侯景之乱时,太子跟梁武帝都被困在建康,生死未明。如果他们都死于侯景之手,那么皇位继承者自然只能从几个血缘最近的外藩王中产生。老六萧纶已经率先出局,剩下的也就只有萧绎、萧纪以及萧察、萧誉这两个侄子辈的王爷了。

不过,萧氏皇族都饱读诗书,整体文化水平之高,实属罕见,以至于有“一门能文,人人有集”的说法。这些披着文人雅士外衣的亲王们,碍于世人耳目,对公然造反之事多有顾虑。那么,他们就只好等机会。不乱不得篡,萧绎等亲王盼望的正是侯景之乱这种机会。

既然侯景早晚都会动手杀掉梁武帝和太子萧纲,萧绎就更有理由等下去。因此,当萧绎的手下人主动上书,请求他以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等身份主盟,与天下藩王结成反对侯景的联盟时,萧绎坚决拒绝。手下人再请求他换一种身份,即以司空的身份出任盟主,萧绎仍予以拒绝。因为不管以“太尉”还是以“司空”的身份做天下藩王的盟主,都等于是自命的,没有得到梁武帝确认,是难以服众的。萧绎他需要一道合法的手续。

公元549年的农历六月,江陵突然出现了一个令萧绎十分高兴的人。这个人就是萧梁的上甲侯萧韶(萧绎堂侄),他从被围得水泄不通的建康城逃了出来。他历经千辛万苦到了江陵,带来一份据说是梁武帝生前写下的密诏(前不久的五月,梁武帝萧衍已经被侯景活活饿死在台城,享年八十六岁)。

根据这份密诏的内容,萧绎被加以“侍中、假黄钺、司徒,大都督中外诸军事”等一堆新职务,并且可以“承制”(代替皇帝执行帝国的权力),至于原来拥有的其他职务仍然一切照旧。这就是说,萧绎可以拥有除萧梁都城外一切军事力量的调集权,且可以对其他藩王发号施令,为一国宰制,这是通往最后权力颠峰的坦途。

这就是萧绎一直等待的合法手续,接到密诏后。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借一个张缵的手,开启屠杀亲人之旅。张缵这个人,可以说狂妄至极。不过,他却被萧绎当作人生三大知己之一,《南史》上记载他与萧绎是“布衣之交”。

张缵向来瞧不起小字辈的河东王萧誉。之前,萧誉上任湘州刺史时,张缵迎接礼仪很是不恭,引起了萧誉不满。萧誉于是决定将他扣押在身边做事,找机会整他。于是,“颇陵蹙缵”,张缵被搞得一肚子火没地方发泄。

不久,侯景之乱就发生了。张缵趁机在某天夜里乘小船逃出了萧誉的大营。走投无路之际,张缵想起从前为“布衣之交”的萧绎,于是打算借萧绎之手,除掉萧誉。萧梁皇族成员自相残杀的序幕,准确说是由张缵一封信开始的。他在信中对萧绎说道:“河东王的水军舰队挂帆直航,乃是准备袭击江陵。岳阳王经常与他窃窃私语,乃是在密谋,将对江陵不利。”

另外,萧绎还接到一条秘密情报:“桂阳王把军队留在江陵,乃是准备响应河东王!”桂阳王名为萧糙,是萧绎的堂兄弟,辖区在信州,按理也属于萧绎那个“都督荆、雍等九州诸军事”头衔的管辖范围内。

收到这两条信息时,萧绎的大军尚停留在半路上。读完信后,他大惊失色,立即发布命令,凿沉水军全的船部。荆州大军从陆地穿过蛮人密布的的小路飞奔回江陵。为荆州军负责押运粮草的王琳也接到命令,将他押运的三十万石大米全部沉入江中。而此时建康城中的饥民是多么需要这些粮食来救命。

萧绎回到江陵的第一件事就是处死桂阳王萧糙。其实,萧糙的本意是想以下属的身份拜见一下萧绎再走。从史料上无法分辨出,他是否不利于萧绎,但外人能够仅凭一封信就让萧绎大开杀戒,足见各位萧梁王爷相互猜忌已严重到何种程度。加上之前因直谏而被处死的萧贲,荆州刺史、湘东王萧绎的手上已经沾上两位亲人的鲜血了。

很快,他又将屠刀对准了盘踞湘州(今长沙)的侄子河东王萧誉。湘州,最初就是从偌大的荆州分割出来的,拥有十个郡,当时的荆州共有三十一个郡,因此,湘州占据了荆州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地盘,再加上其他州的设立,荆州的地盘还不到原来的四分之一。设立后,湘州的面积略有变化,到侯景之乱时还剩下七个郡。没从荆州分割出来前,湘州丰富的物产一直是荆州重要的财力来源,是荆州与下游的建康政府分庭抗礼的重要经济支撑。而且萧绎的封地就在湘州,此前其王府的经济收入一直仰仗湘州。因此,争夺湘州的控制权对萧绎十分重要。像兄弟阋墙这样的悲剧,显然没有人能够总是胜利者。萧绎杀掉了萧贲和萧糙,但要杀掉已经有所准备的侄子萧誉,就没那么容易了。萧绎的嫡长子就死于此役。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主编原廓、作者宇文若尘。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