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满怀希望攻克柏林,为什么被紧急叫停?

1945年3月,盟军全线逼近莱茵河,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正在做着强渡的准备。意外的是,蒙哥马利比以往更加小心,无论是从计划制定、部队集结,还是积蓄物资弹药,准备的时间比以往任何战役都长。难道谨慎的背后,还有什么原因吗?

首先,攻占柏林意味着欧洲战事的结束,越是临近结束越要认真准备,必须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才行,一旦渡河失败,不仅制定的进攻计划前功尽弃,而且显示出英军实力的不强和“无能”,降低在盟军中的地位,成为他人嘴里的笑话。

其次,这次渡河战役不仅仅是渡河,还有连续进攻,向前推进的任务。原来,从德国北部直捣柏林的想法,一直就是蒙哥马利实现其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也就是说,作为一名军人,没有比攻占柏林更值得纪念和炫耀了,他要保证万无一失。

更重要的是,从政治角度考虑,丘吉尔将英国的利益目标,放在了德国北部的丹麦,甚至是在苏联在向西渗透之前,占领波罗的海沿岸的重要港口。看来,一贯反苏的丘吉尔已经开始在意识形态上,与苏联划清界限,军事准备必须充足。

为此,蒙哥马利囤积了12万吨各类物资,力求在进攻的第一周内,有4600多辆坦克、装甲车,以及3.5万辆其他保障车辆通过莱茵河,并保证部队能够连续作战。为了这个伟大时刻,激动的丘吉尔也赶到前线,观看对德国的最后一战。

这天,在3500门火炮的掩护下,第21集团军群开始渡河。已是垂死挣扎的德军,毫无斗志可言,可以说是一触即溃。没有太多悬念,盟军以压倒性优势顺利渡过了莱茵河,接下来就是无险可守的柏林,兴奋不已的蒙哥马利指挥部队向东推进。

这在丘吉尔看来,先于苏联攻克德国首都,是盟军的头等大事。不仅关乎盟军的荣誉,而且为防止东方势力的渗透,柏林无疑成为阻挡苏联的“桥头堡”,特别是部队士气正旺,一鼓作气攻克柏林不是太难的事情,他在等待英军的好消息。

然而,艾森豪威尔改变了作战计划,放弃柏林。

就在丘吉尔满怀希望,等待攻克柏林的那一刻,艾森豪威尔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命令盟军止于柏林郊外。他十分清楚,这么重大的军事变动,幕后自然少不了罗斯福、马歇尔的主张,因为他们考虑的战略格局和因素,比丘吉尔多出许多。

一是,攻克柏林是同盟国的大事,必须事先与苏联沟通,采取统一行动。如果单方面采取军事行动,一定会授人以柄,为本就不安稳的美、苏两国国家关系上,增加不确定因素,甚至走向破裂。尽管丘吉尔愿意,但美国的全球战略不允许。

二是,从双方的位势上看,盟军距离柏林还有300多公里,而苏军还不到60公里,而且是抱着商讨的目的主动停了下来,没有继续进攻。也就是说,盟军一旦表现出“不真诚”,苏军随时可以攻占柏林,到时难堪和被动的就是西方国家。

更关键的是,美、英、苏三国召开的雅尔塔会议,已经敲定了德国投降后的占领问题。按照会议要求,即便盟军攻占了柏林,也要按照划分的占领区,让给苏联人,还要白白牺牲成千上万士兵的生命。说到底,就是“出力不落好”,不划算。

为此,艾森豪威尔重新制定了行动方案,但不包括攻占柏林。同时,他向苏联统帅、马歇尔和蒙哥马利发出三封电报,阐明了盟军下一步的军事行动。蒙哥马利接到这封电报深感疑惑,因为在此之前,艾森豪威尔一直将柏林作为打击目标。

马歇尔同意艾森豪威尔做法的同时,苏联统帅也考虑到“夜长梦多”,随即命令朱可夫连夜拿出占领柏林的计划。丘吉尔和蒙哥马利坚持向柏林挺进,以此捞取更多“好处”的想法,随着艾森豪威尔的一纸命令,就此化为乌有。

从另一方面看,英国的影响力已经明显在美国之下,尽管丘吉尔等人仍有些不甘心,但实力是决定一切。更何况,在双方的明争暗斗中,艾森豪威尔也随着美军的实力越来越强,底气更加十足,早没有了商讨和权衡,更多的是命令和指示。

艾森豪威尔停止攻击柏林,对吗?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蒙哥马利传》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