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学校学生寥寥可数,那么学生都去哪里去了?

在河南某一个地方有一个奇怪现象:就是义务教育不义务。全县一共将近二十个乡镇,每个乡镇至少有两所公办中学,这些乡镇公办中学除极少数有几百名学生外,其他的乡镇公办中学都是不满二百名学生,甚至有的中学全校不足20人,那么全县的几万名中学生都到哪里去了呢?这个地方县城里有几所民办中学非常火热,这几所中学集中了全县百分之六七十的生源。每年的中招到教委去领准考证时,全县各乡镇中学加在一起还没有县城里一所民办中学多。几所中学都是民办中学,收费特高,每生每年不下于五千元,就这样高的费用,全县老百姓还都挤破头老这里上学。这就给全县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教育负担,按理说初中教育属义务教育,国家应该免费,可这些学校的老板哪管这些,以自己是民办学校为理由理直气壮的向学生收取费用。全县老百姓呢?也只好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要不然别人的孩子都去了县城中学,而你到乡镇中学去上,这不显得你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吗?再说县里的中学总比乡里的中学教学质量要好些,为了自己的孩子,咬咬牙也得省出钱来让孩子上城里去上学。

这个地方中学是这样,小学又是什么情况呢?这个地方每个行政村基本上都有小学,学校里的基本设施(教学楼、大门、餐厅、厕所)都很齐全,环境也不错,但学校里的学生寥寥无几,根本没有往日学校里孩子喧闹的热烈气氛。如果你再到附近的民办学校看一下,那景象就大不相同了,校园内孩子们奔跑的热闹气氛使人倍感振奋。一到开学时间就更不同了,民办学校校门口,挤满了前来送学生上学的家长的各种车辆,热闹非凡,而公办学校门口却是冷冷清清,对比非常强烈。

河南的这个地方为什么会出现公办学校冷清民办学校火爆的反常现象呢?

01学校管理上的原因

学校是一个生命机构,它的存在主要依赖于管理者对学校的有效管理上,如果管理者对学校的管理科学而合理,学校就会迸发出极大的生命力,学校就会越来越兴盛,反之亦然。学校管理一般包括教学管理和后勤管理,后勤管理是为教学管理服务的。公办学校的学校管理一般受制于上级领导,而民办学校的学校管理比较灵活合理,因为民办学校管理的主动权(特别是经济权)在个人手里,怎样合理地使用资金、怎样最大程度的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怎样吸引学生家长、怎样招生,民办学校的老板或校长都做得恰到好处,这才使得民办学校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的口碑,于是到这里来上学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了。

02用人上的原因

曾有一位教育界的专家这样说过:一位好校长就是一位好学校。这句话说明了校长对于一个学校的重要性。河南这个地方的民办学校校长是如何产生的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办学校的老板自认校长。这样的老板一般都是教学能手,他们在管理学校上都有一套好的办法,他们本身就是一个好校长,对学校里的教学、后勤都安排得非常恰当,当然能带好一个学校。第二种是不懂教学的个人办学,这些老板就重金聘请懂教学管理的人去给他管理学校,自己则对教学的事不管不问,被聘请的人也是好校长,当然也能把学校管好。正是由于民办学校的校长都是合格的好校长,所以才使民办学校越做越强。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的使用。在公办学校生源枯竭民办学校越做越强的情况下,公办学校的名师也被民办学校的老板看中,他们就用重金来聘请这些名师们到他们学校任教,这些名师们或者是被借调到民办学校工作,或者是利用在公办学校的课余时间去民办学校任教,这些名师们到了民办学校任教不仅自己觉得人尽其才,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且也为民办学校带来了生源,带来了声誉。公办学校的名师到民办学校任教加剧了公办学校冷落民办学校火爆的局面。

03老百姓手里有钱,教育需求越来越高

五六十年代,老百姓的教育需求就是只求自己的子女能使俩字,能看书看信就行了。现在老百姓的教育需求可不是识俩字了,他们要求自己的子女上本科有出息,要想让自己的子女上大学必须先打好基础,要打好基础就要上好点的学校,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点儿的学校呢?门前不打钱的公办学校教学质量太差劲肯定不行,要上就上贵点儿的学校(本来孩子就少,手里又有钱,花点儿钱孩子上学心里舒服)。咱不能拿着自己孩子的前程开玩笑。于是大部分家长都把孩子送到民办学校来读书了。

04老百姓的跟风攀比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跟风攀比的从众现象。在一个村只要有两三户家长把孩子送到民办学校去上学,其他的家长就都坐不住了,他们总是拿自己与这个人家比,比比经济条件,比比家庭现状,总觉得自己比人家强,人家不如自己还能将孩子送往民办学校去上学,自己不送就觉得对不起孩子,于是打听学校的办学情况,没准下学期孩子就转走了,这一转走可就带动了一大群。老百姓的跟风攀比特别厉害。

教育是兴国之本,教育兴则国兴,道理人人皆懂。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这是老百姓心中最普遍的想法,也是非常明智的想法。可什么样的教育才算是好的教育呢?我觉得这在老百姓心中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就是认为拿钱越多的学校教学质量就越好。其实未必,许多民办学校就是利用老百姓的这个认识误区,大幅度的提高学杂费,使老百姓觉得这是个好学校。所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这些学校的监管力度,使它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培养好学生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