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陆战一师在瓜岛,“恐日症”是如何治好的?

1942年8月,自美军攻占瓜达卡纳尔岛(以下简称:瓜岛)机场,日军反应还是比较迅速的,无论是在空中还是海上,都表现出势在必得的架势。然而,飞机和舰炮不能“上刺刀”,只有夺取岛上机场,才能体现日军对瓜岛的控制。

特别是美军运输船队遭到三川军一的偷袭,损失8艘护航舰艇后匆忙撤离,这让日本人对夺回瓜岛充满了信心。与此同时,孤零零地留在岛上的陆战一师,该如何面对日军陆、海、空立体式的进攻?师长范德格里夫特心中并没有多少底气。

“恐日症”是美军官兵的普遍反映,但他并不以为然。

自从支援舰队撤离后,固守瓜岛机场的美军陆战一师,不仅要躲避飞机的轰炸,还要忍受着日军舰炮的轰击。对刚参战不久的官兵们来说,他们更担心日军攻上阵地。因为从美国到瓜岛的一路上,听到的都是,日军的战斗力如何强悍。

师长范德格里夫特,很清楚部下的担心,他们患上了“恐日症”。但作为一位有着33年军龄的职业军人,他相信只要打一仗,这个“病”很快就能治好。眼下需要做的是如何做好保卫瓜岛的亨德森机场?如何坚定大家作战的信心?

首先,将运上岛的物资安置好。既然是孤军作战,就要未雨绸缪,做长久打算,本就不多的物资能否安全,成为继续作战的关键。同时,将坦克和火炮集中在防区中央,既减少日军的炮火威胁,又能发挥集中火力的优势。

其次,以机场为中心,建立防御圈。在防线上梯次设立了2-3条防御阵地,并留出相当一部分预备队,以备不时之需。他每天督促部队构筑永备工事,对任何一个可能成为战场的“点”,范德格里夫特都亲自到场指导,加强防御。

更重要的是,利用岛上机场。“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范德格里夫特不断地要求上级紧急支援,补充更多的部队和补给。让他高兴的是,59架战斗机和轰炸机,以及部分地勤人员登岛,加强了岛上防务。此时的亨德森机场成了永备机场。

有了飞机,岛上的美军底气足了许多。更提气的是,自从有了飞机,日军再也不敢在白天用舰炮对美军轰击了,就连运输部队和物资都只能在晚上进行。由于机场四周长满了仙人掌,美军士兵亲切地称呼他们为“仙人掌航空队”。

信心满满的日军也在做着准备,根本没有把美军看在眼里。

在日本,陆军与海军向来是“水火不容”、争功、抢功是他们“乐此不彼”的事情。特别是不久前海军在瓜岛附近取得了重大战果,一时间成为日本国内的热点新闻。这让陆军心里“不爽”,誓要将美军赶出瓜岛不可,让海军看看陆军的强大。

按理说,有这样的士气和自信是挺好的,但自以为是、盲目的自信就是自负了,以至于想当然的认为,岛上的美军不会超过2000人(实际美军有16000人),甚至在大部队没有集结完毕前,不足1000人的一木支队就发起了进攻。

这个一木支队曾是挑起“卢沟桥事变”首当其冲的部队,从中国战场到东南亚没有吃过败仗,十分骄横。18日夜,这股日军在一木大佐的带领下,不费一枪一弹登陆瓜岛后,为了抢得头功,不等后续部队,迅速向机场扑去。

得知日军登岛后,范德格里夫特十分的困惑和生气。在他看来,尽管日军蔑视美军的战斗力,也不能这么自信吧,千把人的兵力就敢挑战两个加强团。好吧,这股日军必须全歼,让他们有来无回,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

他一面命令“仙人掌航空队”升空,寻找日军的集结地并发起空中打击;一面让坦克、装甲营做好机动准备,随时支援。当一片明晃晃的“三八大盖”的刺刀,出现在丛林尽头时,日军高喊着:“万岁”,开始冲锋。

日军冲到离美军阵地50米时,依然未见美军还击,顿时更加兴奋,也不讲究战斗队形了,拼命似的向前冲。就在这时,美军阵地上的枪、炮声大作,机枪手根本不用瞄准,成片的日军倒下,没死的开始向后跑,退回丛林。

清醒过来的一木大佐,重新组织兵力,再次发起进攻。陆战队员们总算见识了日军的战斗力,只会扎堆冲锋,根本不可怕。于是,越战越勇,范德格里夫特命令坦克部队迂回包围,前沿部队在飞机的配合下,发起了反冲锋,一举歼灭了一木支队。

这下,美、日双方都意识到了瓜岛的严重性。

1942年8月,不足1000人的一木支队,贸然向瓜岛的美军发动攻击,只有少数人跳入海水或躲入丛林活了下来,可谓是全军覆没。这下,日本人才意识到,瓜岛上的美军绝非小股部队,决定加大兵力投入,趁其立足未稳,尽快夺回瓜岛。

日军的不断地增兵,也让尼米兹意识到瓜岛的战略地位高,必须力保。一面不断向瓜岛派驻飞机,一面命令弗莱彻的第61特混编队赶赴增援。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也想借机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洗刷“中途岛海战”的耻辱。

然而,他又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本来是掩护增援部队登陆瓜岛,但他不好好的掩护,丢下战斗力不高的增援部队,去攻击美国的航母编队。不仅损失一艘航母和大批飞行员,而且因为增援部队失去了空中掩护,增援瓜岛的计划也未完成。

不甘心的日本人,在美军飞机的打击下,陆续向瓜岛增派了3000人,分三路向亨德森机场进攻。对日军作战模式已经熟知的陆战队员们,此时已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了,对付日军既不胆怯、慌乱,又知道如何大量的杀伤日军。

这次,日军“学聪明”了,在炮火轰击过后,一改过去万岁冲锋的模式,而是匍匐前进,悄悄地向美军阵地摸去。等待日军冲锋的美军很是纳闷,不放心地打出一颗照明弹后,密密麻麻的日军已经爬到了阵地前沿,顿时双方厮杀在一起,美军第一道阵地丢失。

范德格里夫特立刻组织师预备队,发起反冲锋,在交叉火力的打击下,日军退入丛林。让美军没有想到的是,被“打疯”的日军,居然在大白天发起了万岁冲锋,陆战队员们目瞪口呆,随即以猛烈的火力“回敬”这些不要命的家伙。

日军死伤无数,全线再次崩溃,落花流水般的退回丛林。得知陆战一师再次胜利,尼米兹向范德格里夫特发去了嘉奖电,鼓励再接再厉。当然,通过与日军作战,陆战队一扫过去的“恐日症”,成为日本人怎么啃也啃不动的“硬骨头”。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置之于死地而后生”。当孤立无援,没有了依靠的时候,人的求生本能和潜能是很大的,也就没有了“不会做”这回事,反而精神百倍、勇往直前。陆战一师,就是这样锻炼成为美军一支响当当的部队。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