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权力斗争中,朱可夫安然无恙的法宝是什么?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国内战争,开始转向经济建设。与此同时,军队的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以伏龙芝为首的军事家们积极创办教育、研究军事,名誉海内外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就是其中之一。

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坦克、飞机的广泛应用,苏军的大纵深战役理论研究,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然而,一场权力斗争,几乎将苏军的高级指挥层“一扫而光”。作为苏联名将的朱可夫,为什么安然无恙?他有什么“生存法宝”吗?

朱可夫乐天知命的性格,既能出成绩,又不张扬。

1924年,已是团长的朱可夫到骑兵指挥员深造班去学习。来这里学习的大多都是“农工干部”,他们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但也缺乏一定的理论知识。用掌握先进军事思想的年轻指挥员,取代保守的旧军官,正是伏龙芝等人创办教育的初衷。

这些经过战争洗礼的“农工干部”,十分清楚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学习刻苦、训练认真,从军事理论、政治课到骑兵战术、野外生存训练等等,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比着学、比着练”,不甘落后,充满着对学习的渴望,对训练的狂热。

具有中学知识水平的朱可夫,与他们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一是,在学习上尽管总是名列前茅,但从不拒绝任何人的帮助,能与每一个学员相处融洽。在他看来,军校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名学员都是自己的战友,帮助每一个是他最大的乐趣。

二是,懂政治但不参与政治。军校的政治讨论课,他都积极参与,但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会进行“非左即右”的批判,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说明他不偏激,能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事务,不是他不愿“随大流”,而是坚持自己的底线。

更重要的是,朱可夫更喜欢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其能力和个性。他可以与同学比赛骑马特技和障碍跳跃,能够在学习上遥遥领先,赢得大家的赞许。但他不属于任何派别,他认为在学校就是学习的地方,与之无关的事情不去做。

但朱可夫不是古板的人,他也喜欢创新。比如,深造班结业后,为了检验学习成果,更为了挑战自己的极限,他和两名学员商定骑马返回部队,这可是近1000公里的路程,一路上跋山涉水、没有人帮助,十分辛苦,他们走了7天到达部队。

这一“壮举”,一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但他不是唯一的“英雄”,甚至因为另外两位学员的存在,让人们几乎忘记了他的存在。这都与朱可夫的性格有关,他不会成为任何人的对手,熟悉他的人,只有佩服而没有嫉妒,这一点很重要。

更关键的是,他是军政 “一肩挑”的主官,省去很多“麻烦”。

苏联红军的内部制度规定,如果中级指挥员是布尔什维克,就可以兼任政委,如果不是,需要另配政委。而朱可夫恰恰具备“一肩挑”的条件,也就是说,他既要负责部队的作战和训练,又要做好党政工作,是骑兵团的“一把手。

这样的任命,让他更专心地投入到部队建设中。在其他团长和政委“扯皮”的时候,朱可夫却可以一门心思抓训练,这不仅避免了不必要的干扰和“麻烦”,而且因为政令统一,官兵们心无旁骛地投入到训练中去,部队的执行力和战斗力更强了。

在军区每年组织的军事演习中,他的骑兵团都能“技压群芳”、无人能及。当然,朱可夫也是做政治工作的高手,他很少讲大道理,总是深入浅出地通过自己在旧社会、沙俄军队的经历,让学历不高的士兵们,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如何去干。

凡是到过朱可夫部队的人,都对热火朝天的训练场面,以及“勇夺第一”的劲头印象深刻。当然,他也作为军区重点培养的干部,到伏龙芝军事学院去进修。这是他第二次到正规的军校学习,对于爱学习的朱可夫来说,这可是一件大好事。

1929年,朱可夫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开始系统地学习战役理论,这其中就包括了伏龙芝、沙波什尼科夫、图哈切夫斯基的军事理论著作,尤其是总参谋部在战争的作用,以及由兵器技术革命带来的大纵深战役理论,让他耳目一新。

随着苏联工业化的发展,坦克开始大量装备部队,这些都是基于大纵深进攻理论的需要,强调坦克、航空兵、炮兵等实施立体进攻的作战模式。可以说,这一理论在当时世界军事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朱可夫熟练地掌握了这一理论。

高干班学习结束后不久,朱可夫回到了原部队。“一肩挑”的身份,让他更加专注于坦克战术的研究。同时,也让他在师长、军长的位置上,少了一个“爱挑刺”的人物,从而没有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这个“一肩挑”功不可没。

当然,有人“庇护”,是朱可夫走向高级指挥的关键。

1930年底,朱可夫被任命为红军骑兵监察部助理,而这个监察部的领导就是布琼尼,他既是朱可夫的“老上级”、老相识,又与苏联领导人在察里津保卫战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让“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朱可夫,可以避开“灾祸”。

在监察部的日子里,朱可夫参与制定了各兵种的训练条令。作为苏联红军第二代条令,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战斗的胜利取决于各兵种的协同作战。特别是规定了坦克、飞机、生化武器的防御方法,这些条令反映了苏联军事科学的最新成果。

同时,朱可夫还参与了骑兵改编工作,一个标准骑兵师,由4个骑兵团和一个坦克团、一个炮兵团编成,大大提高了作战效能。不过,他也坚持将坦克独立出来,不要与行动缓慢的步兵分在一起,会降低坦克威力,但遭到了上级的否定。

1933年,朱可夫被任命为骑兵第4师师长,这可是布琼尼“起家”的部队,足见布琼尼对他的信任。当然,朱可夫也不负“老上级”的期望,在他的努力下,过去纪律涣散,训练糟糕的“劳动部队”(负责盖营房的部队)重振了往日雄风。

不仅完成了各项修建营房的工作,而且在军政各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多次受到军区首长的表扬。布琼尼更是代表苏联政府,授予第4师最高荣誉——列宁勋章,朱可夫也获得一枚列宁勋章。从此,他进入了职务提升的“快车道”。

1936年,苏联内部的权力斗争开始,大多数旅级以上干部,没有活到苏德战争爆发。朱可夫却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从师长、军长、大军区副司令员,实现了“两级跳”,这时的他只有38岁。当然,快速的升迁也与苏联的“大地震”有关。

总之,朱可夫遇到了其军事生涯的转折点,实现了人生的一次辉煌。他没有牵连进权力斗争中,既得益于“老上级”的庇护,也与他乐天知命、安分守己有很大关系。因为,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往往一句错话,就有可能人头落地。

不得不说,朱可夫的为人之道和处事原则,令人称道。没学历不代表没文化、没心机,有些人生的智慧,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靠一点一滴的阅历积累起来的。取得优秀的成绩,让人佩服但又不嫉妒,就是最好的证明。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朱可夫传》、《回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