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作弊?

科举作为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被称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谈到科举考试,考场作弊绝不能不提。古人在考场作弊都有哪些方式呢?

借助作弊工具,考生在科考中可以有非正常的表现。不过,整个过程还需要与监考官斗智斗勇,这不仅要求作弊者要有发现监考漏洞的能力,还要求作弊者有毁灭作弊工具的应急措施,最重要的是在考试期间要有极其强大的内心,做到脸不红心不跳。

虽然现代考生已经可以熟练利用物理学、网络、电子工具等进行作弊,但是翻看古人作弊的手段,想必你也会为之惊叹。

概括起来,古代舞弊的手段(考生作弊方面)大概有如下几种,结朋、行卷、怀藏(小抄)、代笔(替考)、授义(传答案)、继烛(依靠蜡烛作弊)、飞鸽传书(场外答题)。

由于唐朝科举主要是考试和荐举相结合,所以结朋、行卷等在唐朝可行,但随着科举制度改革,这种舞弊手段并不通用,就不多介绍了。

首先说怀藏,顾名思义就是将小抄夹带进考场。随着反作弊的技术日益增长,这种作弊技艺也越发“炉火纯青”。以前科举由于可以携带吃食、蜡烛、餐具等入场,所以就有了把《四书》《五经》塞在馒头里、缝在衣服夹层以及塞在蜡烛里等比较“粗放”的作弊方法。

利用蜡烛作弊的操作方法是,先将蜡烛内部沿引线从底往上掏空,塞入纸条后再用蜡油将底部封平,然后带入考场。当然,这些纸条能够呈现的内容肯定没有现代缩印来得方便具体,所以应该是作为提示使用。

至于作弊工具,举《四书典仓》为例,全书长约八九厘米,宽约5厘米,书内浓缩了“四书”的精华内容,上、下两册共计11万余字。

书中的字用的是馆阁体,写字用的并非一般毛笔,而是用老鼠胡须特制的“鼠毫”,作弊的技艺可谓高超,书写的人也比较厉害。

对利用这种作弊工具的人,《清稗类钞》中有一文记录了处罚方式,文中说阮文做学政时搜出有考生的夹带必仔细查阅,如果确实是考生亲自抄写,并且写得有一些条理的即允许入内,如果是别人抄录的则进行处罚。

另一种作弊工具也十分新奇,在唐代的时候,我国就已经发明了用乌贼汁作为秘密书写的工具,这种方法当然也被应用在了考场作弊上。

作弊者用乌贼汁把需要夹带的内容书写在裤子的夹层上,然后涂上烂泥巴,入场之后烂泥巴干了之后,把泥去掉,文字就出现了。

而且据说乌贼汁还有个特点,就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不需要清洗,字迹就会自行消退。这种办法既可以抄得文章,又可以毁灭证据。

除了夹带,替考也是科举舞弊中比较多见的,这里仅举唐朝传奇枪手温庭筠一例。《北梦琐言》中记载温庭筠“多为邻铺假手,号曰救数人也”,就是讲温庭筠经常为邻座的考生代作文章,人们送他外号“救数人”。

唐朝枪手作弊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据说当时考场中冒名顶替者有一个专称“非正身”,民间流传有“入试非正身,十有三四”的说法。

温庭筠是唐朝宰相温彦博的后代,才华很高,但是人品却不怎么的,每次考试都会因为人品问题被刷下。被刷下来也就算了,他还在考场上为人替考,所以考官对他一直很有防范。

据新唐书记载,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的会试中,为了防范温庭筠替考,特地将他的位置安排在主考官办公的门口,当时他洋洋洒洒写了篇一千多字的文章,提早退场,这让考官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但是事后才知道,就在这一次考试当中,温庭筠竟然帮助8个人完成了考卷,“私占授者已八人”。


(作者:陈青。“十五言”授权看历史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