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包括陈胜吴广在内的农民起义,说到底都是蝗灾引起的?

近日,肆虐全球的非洲蝗灾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遮天蔽日的蝗虫群蚕食了无数土地上的庄稼,它们朝中国的渐渐逼近也引起了我们的警惕。

回首历史,水灾、旱灾与蝗灾并称为中国三大灾害,在这片土地上不知曾经害得多少人流离失所。而年轻一代的我们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蝗虫长什么样,这是无数先人凝聚毕生心血的治理成果。

身处21世纪的我们有科学的庇护,但稍稍落后的国家人民依旧苦于蝗虫的滋扰。那么古代的中国人呢?我们的先辈曾经吃过多少蝗灾的苦,又有多少古代科学家、农学家为此提出了各种超越时代的应对方针?

●苦受蝗灾煎熬的非洲人民

作为一个农耕国家,中国对蝗的记载极早。

《诗经》中就有“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的对蝗虫的记载。彼时估计蝗未成灾,但古人早已观察到它们的繁衍极快,用以祝福他人多子多孙。

及至汉代,我们的先辈才首次尝到这种小昆虫泛滥成灾的苦头。

●蝗

《后汉书·五行志》记载:“春三月,蝗螟大起,被害者九十郡国;二十八年,大蝗,被害者八十郡国。”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汉代,一共设103个郡。由此看来后汉书的这两次记载,几乎都是覆盖全国的大规模蝗灾。

西汉末年,天下连年蝗灾。《汉书王莽传》中描述当时民间是“枯旱霜蝗 ,饥馑荐臻 ,百姓困乏 ,流离道路”。而在这么严重的灾情下,王莽仍然四处用兵,大兴土木,强征赋税。最终引起了百姓的怨恨,引发绿林赤眉起义。

汉代人对蝗灾的认知与态度是怎样的呢?

东汉末年名士,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这样写的:“蝗虫,贪苛所致也。”当时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对很多自然灾害都觉得是“上天责罚”,而蝗灾,就是官吏贪腐税赋苛重的天降责罚了。

●汉中郎将蔡伯喈

由于这个较为迷信的认知,当时人们对于蝗灾并没有研究有效的应对措施,百姓甚至觉得这是天降之物,不敢捕杀。蝗灾也往往伴随着农民起义的发生,让统治者头疼不已。

到了唐朝,蝗灾发生的频次更为频繁一些。(秦汉平均8.8年一次的蝗灾,唐朝发展为平均8.5年一次)而其发生地多在关东的河南、河北一带,是整个中国的粮食供应基地。

唐朝建立后,唐太宗唐高宗励精图治,打造出一片大好河山。尽管如此,偶发的灾年依旧是对民生极大的威胁。体恤民情的唐朝廷就此定下规矩:灾区可按灾情轻重减免赋税租调。

到了唐玄宗即位之时,蝗灾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的统治。开元初年、二年连续大旱,关中“人多饥乏,遣使赈给”。到了开元三、四年“旱极而蝗”,颗粒无收的民众更被铺天盖地的蝗虫扰得心绪不宁,局势紧张到了极点。

●唐玄宗

这个时候,朝廷关于“灭蝗”的议题还分成了两大派在吵。反对灭蝗的是传统“灾异天谴说”的忠实拥护者,他们认为“蝗乃天灾,非人力所及,当修德以禳之。”地方上很多迷信的官员与百姓对蝗虫也是“烧香礼拜,设祭祈恩,眼看食苗,手不敢近”。

一个在中国治蝗史上有着开天辟地关键地位的人物就在此时站了出来——宰相姚崇。他在殿堂之上的话语掷地有声:“庸儒执文,不识通变。凡事有违经而合道者,亦有反道而适权者!”,“若救人杀虫,因缘致祸,崇请独受,义不仰关!”

在姚崇力排众议坚定主张全力灭蝗的同时,唐玄宗也敏锐地看到了蝗灾对其统治的极大威胁。因此在皇帝的支持下,姚崇开始了自己的“灭蝗之役”。

●姚崇

姚崇在治蝗上不是单凭一张嘴说着要治理,他还十分超前地提出了原创的高效灭蝗方法。传统的灭蝗主要是靠人力抓捕,最多也就挖挖沟渠再驱赶蝗虫到沟内杀死。也因此白居易有诗“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饥人重劳费。一虫虽死百虫来,岂将人力竞天灾。”

而姚崇创造了火烧灭蝗法,他观察到蝗虫的趋光性,在夜间于林间点火挖坑,边烧边埋,效率比人力捕捉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他还亲自到灾区“给基层干部做思想工作”,甚至派出御史任杀蝗虫使。

终于,开元年间“连岁蝗灾,不至大饥”且“蝗因此亦渐止息”。而姚崇也因此获得了“救时宰相”的美称。百姓与朝廷都由此获益,由此开始,我们的先辈也渐渐明白了治灾的重要性。

●古籍《捕蝗要诀》

然而大唐最终还是堕于姚崇倾尽一生尽力避免的农民起义。唐代晚期咸通年间,两次大旱大蝗之灾得不到及时治理,直接导致了桂林戍卒起义与黄巢起义的队伍迅速壮大——灾民都活不下去了,除了参与起义军还能干嘛呢?

到了明、清两朝,中国境内的蝗灾频繁到了每2.8年一次。一遇灾年,史书上便只剩下那血淋淋的记载:是岁饥,人相食。

幸运的是与此同时,明清也涌现出了一批治理蝗灾的能人。

明朝的陈经纶、徐光启两位学者,就为治理蝗灾作出了极大的贡献。陈经纶发现鸭子会吃未成形的蝗虫幼体,于是在蝗虫肆虐区域引进了“畜鸭治蝗”法。通过大量鸭子的饲养极大地压制住蝗虫的繁衍能力,这又是一个超时代的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法在现代也是最环保科学的做法

徐光启明朝末年有名的百科全书式科学家了,他也明白对中华民族来说农务是多么重要的关键一环。他整理的《农政全书》指导、造福了无数农民百姓,其中就有《除蝗疏》一章,详细地记录了治理蝗灾的经验指导。

到了清朝,也有整合了前辈智慧的陈芳生,出书更为详细的《捕蝗考》。总结前人经验,梳理治蝗方法。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我们回首历史,不管是秦汉、唐朝还是明王朝,由蝗灾引起的国力衰弱、民心涣散,乃至于后期百姓起义都是其王朝覆灭的重要因素。也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无数像马世骏先生一辈的科学家投身于治蝗事业之中,终于几乎将蝗灾彻底“驱逐出境”。

国泰民安,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参考文献: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论中国历史上的蝗灾及其影响》文/施和金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唐代的蝗灾》文/ 阎守诚

共青团中央《我们是如何战胜蝗灾的》

内容为『手望Sowarm』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